南北大捷的辉煌,如同最绚烂的烟火,照亮了永昌元年的天空,也暂时掩盖了盛世之下悄然滋生的新问题。然而,历史的洪流从不因一时的胜利而停歇,旧的威胁被击退,新的挑战与机遇,已然伴随着远方的帆影与帝都的喧嚣,悄然降临。
一、 朝堂新议,荣损之间
大朝会,因南北捷报而洋溢着喜庆,但议题却不可避免地转向了胜利之后的治理与隐患。
首当其冲的,便是军功封赏与军队定位问题。此番大胜,海军战功卓着,黄龙封侯,郑森等一批年轻将领擢升,海军体系内要求增加预算、扩大编制的呼声高涨。而北疆卢象升部虽为防守,亦功不可没,传统陆军系统自然不甘落后。
便有官员出于“平衡”考虑,或出于对林宸-海军体系过于庞大的担忧,上奏建议:“陛下,海军连年征战,功勋赫赫,然国用有常。今北虏暂退,南洋已靖,或可适当裁减海军员额,节省饷银,用于安抚北疆、兴修水利……”
此言一出,海军出身的将领顿时面露不忿。林宸尚未开口,已升任兵部右侍郎的林萧便出列驳斥:
“大人此言差矣!海军之费,非为浪战,实为开拓与守护!南洋商路,岁入何止千万?若无海军护卫,此利从何而来?北疆之安,亦因海军震慑东瀛、控扼南洋,使北虏无暇他顾!岂能因一时之安,便自断臂膀?当今之世,海权乃国运所系!海军非但不能裁,更需持续投入,更新舰船,演练新战术,方能保此胜利果实,应对未来之变!”
他的论点清晰,数据扎实,直接点明了海军与国运、财政的正向关系。永昌帝朱慈烺深以为然,他深知海洋带来的巨大利益,更明白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性。
“林侍郎所言甚是。”朱慈烺定调,“海军关乎国本,不可轻言裁撤。然,陆军将士守土有功,亦不可薄待。着兵部、户部统筹,优化军费结构,海军保持精锐,陆军亦需维持战力,二者并重,皆为帝国干城!”
皇帝做出了平衡但偏向发展的决策。然而,陆军与海军之间,因资源分配而产生的微妙竞争,已然埋下种子。
二、 宝岛新政,阻力初现
台湾,热兰遮城旧址上,新的官署和市集已初具规模。郑森以游击将军兼管民政,推行《台湾安抚与发展暂行条例》,鼓励垦殖,兴办学堂,发展硫磺、制糖等产业,颇有成效。大量大陆移民涌入,荒地渐辟。
然而,矛盾也随之而来。
这一日,数名穿着绸衫、操着闽南口音的乡绅代表,来到郑森的衙署“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