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一直逗留边疆,欲亲身参与草原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刘复发现
要维持对广阔草原的有效控制,畅通的联络系统至关重要。
于是,在移民筑城、屯田的同时,另一项宏大的工程——驿站系统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刘复与程昱、兵部官员仔细规划了驿路干线。
主要以漠南都护府定襄新城为中心,向几个方向辐射:
一条向北,连接漠北都护府龙城,这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一条向西北,连接受降城、朔方新城等新建据点,并延伸至阴山以北的重要牧区。
一条向东,连接幽州、辽东,保持与帝国东部地区的联系。
一条向南,通过原有长城关隘,与内地驿路系统对接。
每间隔五十至百里,择取水草便利、地势稍高之处,设立一个驿站。
驿站规模不等,大站配有驿丞、兵卒、马夫、兽医,常备良马数十匹,可供换乘和传递紧急军情。
小站则较为简单,主要提供补给和住宿。
修建驿路本身也是一项艰巨工程。
需要平整道路,架设简易桥梁,在关键路口设立指路石碑。
驿卒们则要熟悉路线,不畏风雨,确保文书传递的及时性。
以后随着一座座驿站的建立和驿路的贯通,原本闭塞的草原会渐渐被一张无形的网络连接起来。
都护府的政令可以迅速传达到各牧区都督手中,各地的情报也能及时汇总到决策中心。
商队沿着驿路行走,安全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经济的流通。
更重要的是,这些驿站如同帝国伸出的触角,牢牢地钉在草原各处,不仅传递信息,本身也是军事据点和文化前哨。
驿卒和驻守兵卒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威慑和宣示。
规划完之后。
刘复顿了顿,话锋一转:
“至于修路,朕有一个想法。
此前,朕曾命人根据民间资料,研发出一种名为‘水泥’的材料,此物坚固耐用,防水防潮,若用其修筑道路,不仅工期短,而且质量高。
朕意,修建两条从开封通往漠南、漠北都护府的主干道,全程采用水泥铺设!”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皆面露惊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