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琉附倭谋

船帆上的大夏龙旗在风里格外醒目。

他忽然明白,老父亲说“琉球离了天朝活不成”,不是怕撤藩,是怕没了天朝庇护,迟早被倭国吞并。

如今归降,才是百姓的生路。

他深吸一口气,取出藩属印双手递向张肯堂,声音渐稳:“尚信愿归降!请大人代奏陛下,海定州上下必效犬马之劳!”

郑鸿逵这时才下船。

按国公仪制,他先接过张肯堂递来的藩属印。

指尖摩挲印背上“永乐年制”的刻字,确认无误后交随侍收存,才对尚信开口,语气威严不倨傲:“国王识大体,陛下定会记你这份功劳。”

“大军在港修整三日,借琉球船坞修补战船,粮草淡水按大夏军价支付,绝不占百姓便宜。”

“倭国长崎近海航线,琉球渔民熟悉,愿随军当向导者,战后按军功授田,家眷可入大夏户籍。”

尚信连忙应承,转身对海防同知喊:“传我令,凡熟悉长崎航线的渔民,愿随军者官府先支三个月口粮,战后再补赏钱,户籍之事我亲自督办!”

人群后的闽浙渔民听闻“军功授田”,十余人立刻上前单膝跪地请战,声音虽不整齐却真切:“愿随大军打倭贼!当年倭人抢我渔船,今日要讨回来!”

“俺们熟长崎海况,保证不迷航!”

三日后大军出发,尚信捧着琉球地图和户籍册,按新定州府仪制递到郑鸿逵面前。

地图上,那霸港旁红笔圈出“大夏水师补给站”;户籍册里,愿随军的渔民名字用朱笔标注,旁附各自熟悉的海域。

尚信轻声道:“国公,海定州的根基都在这册子里,望国公护好百姓,别让他们再受倭人欺负。”

郑鸿逵接过册子,指尖在“补给站”三字上顿了顿。

张肯堂在旁提醒:“国公,按流程,这册子需加急送南京,交户部备案户籍、五军都督府规划补给,不可耽误。”

他点头应下。

张肯堂忽然想起郑森出发前的话,轻声补句:“陛下说,藩属的根不在印信,在民心,民心向华夏,再远的疆土也是大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