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凉州境内负隅顽抗的豪强和地方武装被连根拔起,大量被隐匿、奴役的百姓重获自由,成为了在册的编户齐民。
然而,这些人大多一无所有,生存立刻成了问题。好在,朝廷对凉州的大规模建设计划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修复和新建通往西域的驿站、拓宽夯实官道、架设桥梁、兴修水利、恢复官营的铁矿、盐池、筹建新的煤窑……每一项工程都需要海量的劳动力。各级官府迅速行动起来,以工代赈,将这些刚刚获得自由的百姓组织起来,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原本可能成为流民隐患的人口,瞬间转化为了建设凉州的生力军,官道上、工地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片生机勃勃。
贾诩和鲁肃的动作同样迅速。 在安排完舆论引导后,二人立刻通过绣衣府和少府的系统,开始着手接管和整顿凉州的盐、铁、铜等关键资源。原有的废弃官营作坊被迅速恢复和扩大,同时,一批批来自司隶、兖州等地的熟练工匠,在家眷得到妥善安置和优厚待遇的承诺下,开始被有计划地迁徙至凉州各郡,他们的到来,将为凉州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加速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比于中原其他州郡依旧弥漫的战火与不确定性,初步平定的凉州,反而展现出了一种乱后初定的繁荣景象。
从各地豪强府库中抄没的物资堆积如山,尤其是皮革、牲畜和钱财。数以万计的耕牛和驮马被直接编入官府的运输队,投入到庞大的基建工程和物资转运中;堆积如山的皮革被分类处理,一部分用于制作军需,一部分则准备外销;金银铜钱更是难以计数,为凉州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启动资金。
然而,粮食问题依然是凉州最大的短板。清点出的官仓存粮,加上从豪强处缴获的,总计约三千万斤出头。这个数字听起来庞大,但分摊到近二十六万百姓和五万驻军头上,年人均不过百斤左右。即便考虑到民间尚有部分存粮未被统计,人均年占有量恐怕也难以超过两百斤,远远达不到温饱线。
幸而,糜家早已布局凉州的商业网络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来自荆州、司隶、兖州的粮食,通过糜家组织的商队,源源不断地输入凉州,缓解了燃眉之急。保证了基本的民生和军需。
所有人都明白,解决凉州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粮食产量。如今曲辕犁已经开始推广,朝廷颁布的《农事增产要术》中也提到了积肥施肥之法,相信只要有两三年的平稳发展,随着水利的修复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凉州不光能解决温饱问题,甚至还会有余粮,只有百姓吃饱了肚子,才能谈更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才能支撑起陛下经略西域、重启丝路的宏伟蓝图。
凉州,这片曾经饱经创伤的土地,正在帝国意志的强力推动和无数人的辛勤耕耘下,艰难而又坚定地走向新生。而那条沉睡已久的丝绸之路,也仿佛听到了远方的召唤,即将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