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陆基石,秩序初立
遥远的“新金陵”,在经历了血火洗礼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二批大规模支援舰队带来了超过三千名移民,其中不乏熟练的农夫、工匠、矿工乃至少数低级官吏。随船抵达的,还有大量农具、种子、建材和根据格物院图纸预制好的小型蒸汽机、机床。
施琅和郑森依据朝廷批复的《新金陵府暂行管理条例》,开始有条不紊地建设这片新土。
· 行政: 设立了知府衙门(郑森兼首任知府)及下属各曹,初步建立了行政管理体系。
· 军事: 扩建了海湾炮台,组建了以“靖边营”为骨干的“新金陵守备旅”,并开始训练熟悉本地地形的土着辅助部队。
· 经济: 利用本地煤铁,建起了小型炼铁炉和工坊,开始生产工具、武器配件,并尝试冶炼发现的金沙。与周边表示友善的土着部落建立了稳定的毛皮、药材贸易。
· 农业: 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种植番薯、玉米、小麦,粮食自给率稳步提升。
一座融合了明式建筑风格与本地材料特色的滨海城镇,已初具雏形。码头上,来自大明的舰船与少数敢于前来贸易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船(在明军默许下)并肩停泊,预示着这里将成为跨太平洋贸易的重要节点。
四、 海蛟初啼,深蓝召唤
帝国最重要的变化,依旧发生在格物院。
在临时工棚内,第一艘完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试验舰“海蛟一号”完成了最后的舾装。这艘船体型不大,仅百料左右,流线型的船体由钢铁与木材混合建造,最引人注目的是船尾那裸露的螺旋桨和粗短的排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