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阴霾被涤荡一空,帝国的肌体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永昌帝朱慈烺与林宸的合力推动下,新政的基石彻底夯实,变革的浪潮以更加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一、 动脉贯通,货殖天下
贯通南北的京镇铁路,如同一条被唤醒的钢铁巨龙,开始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与力量,深刻重塑着帝国的经济地理。
每日,都有数列混合着客运车厢与货运平板的重载列车,在“龙吟”级蒸汽机车的牵引下,呼啸着穿梭于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之间。以往需要月余的漕粮北运,如今不过旬日之功;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松江的棉布,得以快速、廉价地销往北方乃至通过天津港输往海外;而北方的煤炭、皮货、矿产,也能源源不断南送。
沿铁路线,一批新的工商业城镇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徐州、济南、天津、镇江……这些枢纽城市货栈林立,工坊昼夜轰鸣,银行(由皇家银行衍生及私营)汇兑业务繁忙,已然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
“陛下,”新任工商部尚书(新设部门)兴奋地奏报,“去岁仅铁路直接关联之货运、客运及沿线工商税收,便已超过往年半数漕运收入!此乃千古未有之利!”
永昌帝朱慈烺看着地图上那条粗壮的钢铁线条,感慨道:“昔日只道漕运乃国脉,今日方知,此铁轨方为真正之国脉!传朕旨意,加速勘测川汉(四川-武汉)、粤汉(广州-武汉)线路,朕要这铁龙,盘绕于神州全境!”
二、 惊电传讯,民智初开
电报总局的规模已扩大了数倍,那清脆的“嘀嗒”声,成为了帝国神经中枢最繁忙的节奏。通往九边重镇、沿海要港、乃至南方主要行省省会的干线网络已基本建成。
军情、政令的传递效率发生了质变。以往需要旬月往还的边疆军报,如今瞬息可至;皇帝的旨意,朝发夕至,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而更深远的影响,开始向民间渗透。虽然《大明电报律》严格限制民用,但一种全新的、名为《时讯快报》的出版物应运而生。它由电报总局授权,每日摘录部分由电报传递的、不涉密的官方通告、重要商情(如各地主要物价)、以及来自“新金陵”等海外据点的简讯,以极快的速度印刷,发行于各大城市。
起初,这只是官员和士绅的读物。但很快,其“瞬息可知天下事”的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识字市民乃至乡间富户。一种全新的、对信息的渴望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开始在民间悄然滋生。
同时,各地根据《新学制令》设立的“蒙学堂”和“实学中学”中,基础的物理、化学、地理知识开始成为必修内容。尽管师资匮乏,教材粗糙,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思想,正伴随着电报线和铁路轨,一点点浸润着年轻一代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