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大捷,犁庭扫穴的消息,如同燎原之火,燃遍了整个大明疆域。当林宸率领着北伐主力,押解着包括后金贵族、缴获仪仗在内的庞大俘虏队伍,浩浩荡荡班师回朝时,所经之处,万民空巷,箪食壶浆。欢呼“林太师”、“镇国公”之声,不绝于耳。其声望,在此刻达到了真正的顶峰,如日中天,无人能及。然而,在这无上荣光的表象之下,权力巅峰的寒意,已悄然刺骨。
一、 凯旋盛典,荣耀之巅
北京城,正阳门外,崇祯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这是唯有开国功臣曾享受过的殊荣。旌旗仪仗,绵延数里,皇家乐队奏响雄浑的凯歌。
当林宸一身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整个迎接队伍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他身后,是经历了血火淬炼、杀气未消的百战精锐,是标志着后金政权彻底覆亡的龙纛仪仗,是垂头丧气的俘虏队列。这一幕,足以载入史册。
“臣,林宸,奉旨北伐,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今已克复全辽,犁庭扫穴,伪金覆灭,虏酋授首!特此交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宸下马,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回荡在旷野之中。
崇祯皇帝快步上前,亲手将林宸扶起,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兴奋:“爱卿辛苦了!快快请起!爱卿乃朕之肱骨,国家之柱石!此不世之功,彪炳千秋,朕……朕心甚慰!甚慰啊!”他紧紧握着林宸的手,力道之大,显示出内心的激荡。
随后,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当皇太极的印玺、袍服以及豪格等人的首级被呈上时,围观百姓的欢呼声达到了顶点。崇祯志得意满,当场宣布大赦天下,免除北直隶、山东、辽东等地三年赋税,并犒赏三军。
这一刻,林宸与崇祯,似乎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共享着这无上的荣耀。
二、 封赏难题,暗流汹涌
盛大的凯旋仪式之后,摆在朝堂面前最现实、也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如何封赏林宸。
朝会之上,气氛变得微妙起来。以兵部尚书、卢象升、曹变蛟等军方将领及林宸提拔的官员为首,自然是极力主张重赏。
“陛下!林太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北定辽东,功盖寰宇!臣以为,当晋林太师为王爵,裂土封疆,世袭罔替,方可酬其不世之功!”曹变蛟声若洪钟,他性情耿直,只觉得如此大功,封王理所应当。
“臣附议!太师之功,旷古烁今,非王爵不足以显其荣!”众多将领官员纷纷附和。
然而,另一部分官员,包括一些潜藏的反对派和以“恪守祖制”自居的清流,则沉默以对,或面露难色。裂土封王?大明开国以来,除了朱姓亲王,何曾有过异姓王?这已不仅仅是赏赐,更是对现有政治格局的根本性冲击。
高坐龙椅的崇祯,脸上的笑容早已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他目光扫过下方,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最后停留在林宸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