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大捷,皇太极狼狈北窜,大明帝国似乎迎来了一场久违的、酣畅淋漓的胜利。北京城内外,庆祝的欢呼持续了数日。林宸的声望被推向了顶峰,“林阁老”、“林太师”已不足以形容其功绩,民间甚至开始出现“林圣”、“再生父母”之类的称谓。然而,在这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之下,权力巅峰的寒意,已悄然弥漫。
一、 封赏之争,帝王心术
皇极殿,大朝会。气氛本该是欢庆的,却因如何封赏林宸及其麾下将士,而变得微妙起来。
兵部尚书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带着由衷的敬佩:“陛下!林太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此乃不世之功!臣以为,当晋林太师为王爵,世袭罔替,以酬其擎天保驾之功!”
此言一出,不少将领和受林宸提拔的官员纷纷附和。晋位王爵,在大明乃是异姓臣子的最高荣耀,此前仅有开国功臣徐达等寥寥数人获封,且后来多被追夺。
然而,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脸上虽然带着笑容,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阴霾。他尚未开口,几位素以“恪守祖制”闻名的翰林学士和言官便站了出来。
“陛下!万万不可!”一位老翰林须发皆张,激动道,“太祖高皇帝有训,‘异姓不得封王’!此乃铁律!林太师之功,固然彪炳史册,然若开此先例,恐坏国家法度,启后世僭越之端!赏赐宜厚,然王爵之封,断不可行!”
另一人接口,语气看似公允,实则绵里藏针:“是啊,陛下。林太师已位极人臣,官居太师、首辅,手握军政大权。若再封王,赏无可赏,封无可封,非人臣之福,亦非国家之福啊!依臣之见,不若加封其三代,厚赐金银田宅,荫其子孙,已是殊恩。”
这话隐隐触及了那个所有帝王都敏感的问题——功高震主,赏无可赏之时,当如何?
林宸立于百官之首,面无表情,心中却是一片清明。他早已料到会有此一幕。他出列,声音平静无波,带着一种刻意的疏离:
“陛下,诸位同僚。臣林宸,蒙陛下信重,委以国事,殚精竭虑,不过尽人臣之本分。北疆之胜,乃陛下洪福齐天,将士用命,群僚协力之功,臣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王爵之议,关乎祖制国体,臣万不敢受。所有封赏,但凭陛下圣裁,臣绝无异议。”
他以退为进,将难题抛回给崇祯,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无意于王爵的态度,暂时缓解了那紧绷的弦。
崇祯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脸上笑容自然了些:“林爱卿虚怀若谷,朕心甚慰。然功必赏,过必罚,乃朝廷法度。林爱卿晋爵国公,加岁禄五千石,赐丹书铁券!其麾下卢象升、曹变蛟、赵率教、黄龙等将领,各依功绩,封伯、封侯,厚赏三军!”
封赏就此定下。林宸获封“镇国公”,位极人臣,却非王爵。一场潜在的风波,被暂时压下。但殿中明眼人都看得出,陛下对林宸,已不再是毫无保留的信任。那“镇国公”的封号,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告诫与羁縻?
二、 军中隐患,尾大难掉
封赏之后,林宸在兵部召集核心将领,既是庆功,也是布局未来。
酒过三巡,气氛热烈。曹变蛟带着几分酒意,拍案道:“太师!此次若非您力排众议,果断出击,我等哪有今日之功!往后太师但有所命,末将等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