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改变策略,围而不攻,以游骑劫掠、断粮道为手段,试图拖垮明军,消耗大明国力。战争的形态从激烈的攻防战,转入了更为残酷和考验耐心的消耗战与心理战。北京城内,尽管林宸前期稳住了局势,但时间一长,物资开始紧张,物价飞涨,人心再次浮动,暗处的流言蜚语也如同瘟疫般悄然蔓延。
一、 朝堂博弈,釜底抽薪
这一日,朝会上再次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位素来以“爱惜民力”着称的翰林学士,忧心忡忡地出列:
“陛下,太师!虏寇大军围城不去,每日钱粮耗费如流水,城中粮价已翻了三倍!百姓困苦,长此以往,恐生内变啊!是否……是否可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出城与那皇太极接触,探探其议和之条件?若能以金银岁币暂缓其兵锋,使我军民得以喘息,亦不失为权宜之计……”
这番言论,看似为民请命,实则再次动摇了抵抗的决心。立刻有几人出声附和。
林宸心中冷笑,知道这是某些人见强攻林宸不成,便想从“议和”这个薄弱环节打开缺口,既能解眼前之困(在他们看来),又能借此打击林宸“主战”的立场。
他没有立刻厉声反驳,而是用一种近乎平静的语气问道:“周学士忧国忧民,本阁感同身受。只是,本阁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周学士。”
“太师请讲。”周学士微微躬身。
“若此刻遣使议和,皇太极会开出何等条件?”林宸目光深邃,“是索要区区百万两岁币,还是要求割让辽东?亦或是……要求陛下去掉帝号,向他称臣?”
周学士脸色微变:“这……虏酋贪婪,条件自然苛刻,但总可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林宸打断他,语气渐冷,“周学士,你是在拿大明的国格、陛下的尊严,去和一个窥伺神器、屡犯我境的强盗讨价还价吗?!你可知,一旦露出议和之念,军心士气顷刻瓦解!前线将士还会用命死守吗?皇太极只会更加趾高气昂,索要更多!此例一开,我大明日后在虏寇面前,将永远抬不起头!今日割一城,明日赔百万,后日是否就要将这北京城也让出去?!”
他步步紧逼,声音不大,却字字诛心:“更何况,谁去议和?你吗,周学士?你敢保证能活着回来?你敢保证带回来的不是皇太极让我大明彻底屈辱的条件?届时,你是签,还是不签?签了,你是千古罪人!不签,虏寇怒而攻城,这破城的责任,你担得起吗?!”
周学士被问得冷汗直流,讷讷不能言。
林宸不再看他,转向御座,朗声道:“陛下!议和之路,绝不可行!此乃饮鸩止渴,自取灭亡之道!如今形势看似僵持,实则于我有利!”
他话锋一转,开始分析局势,提振人心:“皇太极劳师远征,十五万大军,人吃马嚼,其后勤压力远胜于我!我大明虽暂时被困,然江南粮赋正通过漕运(部分恢复)和新兴海运(登莱水师护航)源源北运!各地勤王之师也在调动!反观皇太极,其后方辽东,兵力空虚,登莱水师不断袭扰,蒙古林丹汗残部亦在蠢蠢欲动!僵持下去,先撑不住的,必然是他!”
“至于城内困苦,”林宸早有准备,“臣已下令,开放部分官仓,平粜粮食,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同时,以工代赈,组织青壮加固城防、清理街渠,既增强防御,亦安定民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臣请陛下下旨,全城军民,同心抗敌,有敢散布谣言、动摇军心、哄抬物价者,立斩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