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龙蟠虎踞与暗夜惊变

“主公,天下英才,非尽出于经学一途。

欲使新朝生机勃勃,需广开进贤之路。

通钱谷者可理财政,明格物者可利军械,晓律法者可肃纲纪。

此三者,实乃强国之基。”

诸葛亮言辞恳切,目光中闪烁着构建一个迥异于过往的、更具活力的官僚体系的雄心。

蔡琰仔细阅毕,提笔批红:

“准。此事关乎国运,由你亲自督办,与礼曹、太学详议细则,务求公允,选拔真才。”

她放下笔,望向窗外渐盛的春光,轻声道:

“孔明,你看这新都,可能承载得起如此变革?”

诸葛亮亦望向窗外,看着宫苑内忙碌的官吏、远处太学方向升起的炊烟,以及更远方隐约传来的操练之声,语气坚定:

“主公,洛阳非仅砖石土木之城,更是制度、人心之城。

只要方向正确,举措得力,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天下归心之所在。

如今,根基已愈发坚实了。”

然而,就在洛阳沉浸于建设与变革的宏大叙事中时,一封来自襄阳前线的绝密情报,由“暗部”以最高优先级送至诸葛亮案头。

情报显示,曹操似乎失去了耐心,或察觉到了朝廷“暗助”刘备的蛛丝马迹。

其麾下大将李典,正秘密集结一支精锐,意图绕过襄阳正面,自汉水上游寻找渡口,奇袭刘备势力相对薄弱的南部郡县,企图彻底切断襄阳与外界的联系,并威胁江陵!

若此计得逞,襄阳将成孤城,刘备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届时,曹操将能迅速整合整个荆州,实力暴涨。

诸葛亮看着地图上徐晃可能的进军路线,眉头紧锁。

他立刻意识到,局势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朝廷的“谋势”之策,似乎已不足以维持当前的平衡。

“传令,速请主公,及庞统、徐庶、刘晔至政事堂议事。”

诸葛亮对门外侍从吩咐道,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急迫。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在襄阳、江陵、以及那条蜿蜒的汉水之间来回巡弋。

脑海中飞速推演着各种可能,计算着朝廷下一步的最佳落子点。

南方的僵局,似乎即将被一股暗流打破。

而这股暗流,会将天下的走向,冲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