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辈刘隆,家父忝为汉中刺史。”刘隆坦然道,同时示意两名护卫去帮忙查看马车损毁情况。

果然!蔡邕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汉中刺史刘正之子,汉室宗亲!他久闻刘正之名,知其乃守成之臣,没想到其子竟如此英武果决。

“原来是刘使君公子,失敬失敬!”蔡邕态度更加亲和,“公子英勇,解老朽之困,感激不尽。只是……公子出手是否稍重?那为首者……”

刘隆正色道:“蔡先生仁厚。然对此等欺压良善、目无王法之徒,若不以雷霆手段震慑,其必更加猖獗。今日若轻轻放过,来日不知还有多少行旅遭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他这话半是解释,半是透露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蔡邕闻言,深深看了刘隆一眼,抚须沉吟。他宦海沉浮,岂能听不出刘隆话中之意?这少年,不简单!不仅武勇,更有见识魄力。他想起沿途所见民生凋敝、盗匪渐起的景象,心中暗叹,对这少年的观点倒也认同了几分。

此时,仆役们在两名秦锐士的帮助下,已将马车从泥潭中推出,车辕也做了简单加固。

蔡邕再次道谢:“今日多亏公子。如蒙不弃,请公子告知府上,他日老朽必当登门拜谢。”

刘隆笑道:“蔡先生言重了。路见不平,分所当为。先生名满天下,晚辈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前方距南郑城已不远,若先生不弃,可由晚辈护送一程。”

蔡邕确实心有余悸,见刘隆诚意相邀,便点头应允:“如此,有劳公子了。”

一行人重新上路。刘隆与蔡邕并辔而行,一路交谈。刘隆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对历史的先知,在言谈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如宦官专权、天灾频仍、民不聊生),以及对经学典籍的独特理解(融合后世观点),令蔡邕频频侧目,惊为天人。

蔡邕原本只当刘隆是个勇武的官家少年,一番交谈下来,发现其谈吐不凡,见识深远,远超同龄人,甚至比许多朝堂官员看得更透彻,心中不禁升起爱才之意,也将刘隆引为忘年之交。

送至南郑城外驿馆,依依惜别时,蔡邕拉着刘隆的手,诚恳道:“贤侄非常人,他日必非池中之物。如今天下将乱,汉中险塞,或可暂安。望贤侄善加经营,将来或可匡扶社稷,拯救黎民。”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和期许。

刘隆郑重回礼:“晚辈谨记先生教诲。”

看着蔡邕车队进入驿馆,刘隆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今日不仅小试身手,获得了杀戮点,更重要的是,与蔡邕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结下了善缘。这份人情,在注重清誉和关系的汉末,有时比千军万马还有用。

尤其是,他记得历史上蔡邕的女儿蔡琰,那位才情卓绝的蔡文姬,未来命运多舛。若能借此机会……刘隆心中隐隐有了一些更长远的打算。

他调转马头,看向南郑城巍峨的城墙,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名士已至,风云将起。他也要加快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