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蔡邕一行至驿馆安顿后,刘隆并未立刻返回刺史府。他借口需向父亲禀报此事,并安排人手加强驿馆周边护卫,顺理成章地留了下来。名士蔡邕过境,对于相对偏远的汉中来说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刺史府予以重视和款待,也在情理之中。
刘正听闻蔡邕到来,果然十分重视,立刻派人送去拜帖和慰问,并邀请蔡邕翌日过府一叙。同时,他也对儿子路见不平、护卫名士的行为大加赞赏,觉得儿子为自己挣足了面子。
次日午后,刺史府内一派庄重而不失热情的气氛。刘正在正厅设下茶宴,款待蔡邕。刘隆作为少主人,自然在旁作陪。
厅内熏香袅袅,茶汤沸腾。刘正与蔡邕分宾主落座,寒暄过后,便从经学典籍谈到时局政事,相谈甚欢。刘隆则安静地坐在下首,偶尔在父亲问及时才谦逊地应答几句,言辞得体,见解不凡,引得蔡邕频频颔首,看向他的目光愈发欣赏。
茶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刘正知道蔡邕学问渊博,尤其精通音律书法,便命人取来府中珍藏的一卷古琴谱,请蔡邕鉴赏。
就在此时,厅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和环佩轻响。一名侍女引着一位少女,款步走入厅中。
刘隆下意识地抬眼望去,目光瞬间被吸引,竟有刹那的失神。
只见那少女约莫十二三岁年纪,身着一袭素雅的月白深衣,外罩一件淡青色的薄纱襦裙,身姿纤细,步履轻盈,宛如一株含苞待放的青莲。她梳着未出闺少女常见的双鬟髻,未施粉黛,却眉目如画,肌肤胜雪。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眸子,清澈明亮,宛如山间清泉,顾盼之间,自带一股灵秀之气,却又透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和书卷气。
她走到蔡邕身边,微微屈膝行礼,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珠落玉盘:“女儿琰儿,拜见父亲。听闻父亲与使君大人论道,特来奉茶侍候。”
蔡琰!蔡文姬!
刘隆心中剧震,立刻明白了少女的身份。这就是那位青史留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奇女子!没想到她此时竟随父在侧,而且……竟是如此清丽脱俗!
蔡邕见到爱女,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向刘正介绍道:“使君,此乃小女琰儿,自幼随我读书,略通文墨,让使君见笑了。” 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