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那股闷压感还没散,我站在工地中央,手里的图纸已经卷好。施工队正在拆旧集装箱,焊枪的光点在地上跳动。
我没走过去。
转身进了指挥棚,把图纸放在桌上,立刻打开通讯器呼叫苏晴。
她接得很快。
“三个孩子发烧,皮肤出现灰斑,呼吸急促。”她的声音很稳,但语速比平时快,“体温最高三十九度八,退不下来。症状和之前接触过蓝色种子的居民一致。”
我盯着桌上的白板,上面还画着可变形单元的结构图。
“有没有扩散?”
“目前只限家属接触者,共七人出现轻微发热。但我刚在水箱接口处采样,发现微量活性颗粒,频率特征和种子残留物吻合。”
我闭上眼。
零域启动,意识中调出病原模拟模型。能量波形呈低频脉冲,带有微弱共振效应,能穿透普通滤网。这种东西不会自然产生,只能是人为泄露或实验失控的结果。
我睁开眼,拨通老周频道。
“东区封锁,所有人员停止取水,改用储备罐供水。通知安保组,全员戴防护面罩,开始排查水源管道。”
他回了一声“明白”,切断了通讯。
我重新连接苏晴。
“准备隔离区域。我要建一个能阻断零域能量传播的医疗站。”
她说:“现有病房做不到这点。”
“我知道。”我说,“所以我亲自造。”
领域再次展开,蓝色网格在脑海中铺开。这一次不是住宅,而是医疗单元。
双层负压设计,外层用高强度复合金属板围合,内层加入微孔滤膜结构。这种滤膜由零域生成,内部有纳米级通道,能捕捉并分解异常能量粒子。空气只能单向流动,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最后经过高温灭活排出。
模块化布局,六个集装箱大小的舱体拼接而成。入口设缓冲间,出口连焚烧炉。中间是诊疗区,两侧为隔离病房,顶部集成太阳能板和净水装置。
关键节点——门封、通风口、结构连接处——全部由零域实体化成型,确保完全密封。其余部分采用半预制模式,让施工队配合组装,降低能耗。
推演完成,耗时十一分钟。
我走出指挥棚,来到空地中央。
这里原本是材料堆放区,现在清出来了。
启动领域。
眼前蓝光浮现,第一块底板缓缓凝实。金属板厚十二毫米,表面带防滑纹路。接着是支撑柱升起,每根间隔三米,形成主框架。墙体依次嵌入,接缝处自动熔合,没有一丝缝隙。
紧接着,滤膜层在内壁生长出来,像一层透明薄膜,贴合在金属内壳上。通风系统嵌入顶部管道,连接净化机组。
整个过程持续两小时十七分钟。
结束时,一栋银灰色的长方体建筑立在场中,外表平整,没有任何焊接痕迹。只有几处预留接口裸露在外,等着苏晴团队接入设备。
我退后一步,腿有点软。
这比建可变形单元更费力。体力只剩不到三成,额头冷汗直流。
但没时间休息。
苏晴带着医疗小组过来,每人背着药箱和检测仪。她们穿的是简易防护服,头套和手套都是手工缝制的替代品。
“可以进去了。”我说,“气密性测试做过,漏率低于标准值。通风系统运行正常。”
她点头,带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