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的通讯刚断,我站在灰点据点外的高地上,风从废墟缝隙里刮上来,带着铁锈和尘土的味道。老周站在我身后半步,手搭在短棍上,没说话。
我们已经回来了。穿过三道坍塌区,绕开两处守夜人巡逻线,把陈锋给的数据封进保险箱,交给了苏晴。她那边的情况没有好转,但也没更糟。至少现在,他们还能撑住。
我低头看了眼手腕上的计时器。距离下一轮资源调度还有十小时。这段时间必须做点什么。固定设施太脆弱,一旦辐射云真的压过来,或者供水系统彻底崩溃,整个社区会立刻陷入混乱。
回到工区的时候天刚亮。几辆改装车停在空地上,人们已经开始搬运钢材和混凝土块。老周跟在我后面走进临时指挥棚,棚子里挂着一张手绘的区域地图,上面标着庇护所、水源点、警戒哨位。
“我想建能动的房子。”我说。
老周抬头看我。“什么意思?”
“不是拖车那种移动屋。是能自己变形的建筑。”我走到桌前,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个长方体,“平时是集装箱模样,占地小,方便运输。需要时展开成两层结构,加房间,加墙体,加承重梁。”
他皱眉。“这种东西得有多复杂的机械结构?咱们手里没几个电机,齿轮也不够。”
“结构我来造。”我说,“用零域直接成型。问题是材料强度不够。回收钢反复弯折会裂,焊接点也扛不住应力集中。”
他走近几步,盯着图纸看。“你试过模拟展开过程吗?”
“试了。”我闭上眼,脑子里重新调出刚才的零域推演画面,“第一次展开顺利,但收拢时第二段铰接轴偏移了七毫米,导致第三模块卡死。差一点压垮支撑架。”
“那就是同步精度问题。”他说,“你们搞设计的总想一步到位,可现实里哪有这么顺的?破拆救援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敢指望所有支点同时受力。都是先稳住一头,再慢慢调另一头。”
我停下笔。
这句话有点意思。
“你是说……不用让所有关节一起动?”
“对。”老周指着图纸,“你看这中间那个连接段,是不是最容易出事?那就别让它承担太多。找个主受力轴,先把这个点锁死,其他部分顺着它走。就像开门, hinge 在哪儿,门就绕着转。”
我沉默了几秒。
原来我一直想着怎么让整栋建筑完美同步变形,却忘了最简单的力学原则——找支点。
我立刻启动零域,在脑海中重建整个结构模型。这次不再追求所有部件同步运动,而是设定一个核心旋转轴,其余模块通过柔性连接依次展开。相当于把一栋楼变成一把折刀,主刃固定,其余片翼逐级弹出。
精神力迅速消耗。额头开始出汗,指尖微微发麻。这是接近极限的信号。
但我继续调整参数。把原先的十二个动力节点压缩到三个关键位置,其余连接处加入缓冲层。这些缓冲层由零域生成的微晶格构成,能在形变时吸收冲击能量,防止断裂。
“怎么样?”老周问。
“再试一次。”我说。
我走出指挥棚,来到测试区。这里已经搭好一个等比例沙盘,周围围了警戒绳。施工队的人远远站着,没人靠近。
我深吸一口气,启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