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大会的尘埃落定,如同给凉州服下了一剂定心丸。
随着政令畅通,牧区界限厘清,以及那些桀骜难驯的叛乱青壮被编入筑路队押赴西方,凉州境内的秩序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着。
在精锐宋军的护卫下,由工部“直道监”官员主导、大量羌胡劳役及部分招募民夫组成的筑路大军,如同一条巨大的工蚁队伍,开始向着玉门关、阳关方向稳步推进。
工地沿线,旌旗招展,号子震天。监工们手持图纸和丈量工具,指挥若定。
那些昔日挥刀弄枪的羌胡壮丁,此刻在宋军兵士的监视下,挥汗如雨地挥舞着锹镐,开凿山石,平整路基。
他们或许心中仍有不甘,但在严格的管理和“以工代罚”的政策下,也只能将力气用在铺设这条灰白色的“奇迹之路”上。
工程充分利用了这批劳力,专攻那些地势险峻、施工难度大的路段。
遇山开凿,遇谷架桥或铺设坚固路基。
水泥被源源不断地从后方生产基地运来,与水、沙石混合,倒入支好的模板中,迅速凝固成坚硬平整的路面。
这条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顽强地向着河西走廊的深处延伸。
沿途设立的补给站和护卫哨所,不仅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也如同钉子般,将大宋的统治力牢牢楔入这片土地。
商旅们远远望见那灰白色的路面和巡逻的宋军骑兵,心中便感到无比的踏实。
道路尚未完全贯通至西域,但其带来的安全感与便捷性已初步显现。
最早嗅到商机的,是那些胆大且消息灵通的西域胡商和凉州本地商人。
先是小股的、试探性的商队,驮着玉石、香料、毛皮等物,小心翼翼地东来。
他们发现,沿途不仅匪患绝迹,而且因为宋军驻防和道路状况改善,行程时间大大缩短,损耗降低。
很快,更大规模的商队开始出现在这条复苏的通道上。
清脆的驼铃声,再次回荡在河西走廊的天空,与筑路工地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前奏。
凉州,尤其是武威、张掖等传统商贸重镇,最先感受到这股复苏之风。
市集迅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甚至比战前更加繁华。
来自西域的胡商与来自中原的商人在此交易,语言各异,但通过手势和熟练的通译,买卖做得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