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大道蜿蜒伸展,连接着内地与边疆;
新城拔地而起,成为了边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随着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文化教化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刘复深知,要想让草原各族真正归顺大宋,实现长治久安,仅仅依靠军事与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文化融合,让他们接受汉文化。
于是,他下令派遣儒生、僧道前往草原,开展文化教化工作。
在中原被淘汰的儒学和僧道正适合派去稳固草原统治。
反正这些地方总会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各种宗教,信仰领域,自己不去占领,说不定就要便宜更远的蛮夷了。
大宋五年秋,一支由五十名儒生与三十名僧道组成的教化队伍,在通事(翻译)的陪同下,抵达了受降城。
程昱亲自出城迎接,将他们安置在城内的学馆与寺庙中。
随后,教化队伍又分赴漠南各地的部落与新城,开展教化工作。
儒生们在各地设立学馆,招收鲜卑贵族子弟与汉民子弟入学。
他们教授宋国字、宋国话、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诗经》等。
为了吸引鲜卑子弟入学,程昱还下令,凡入学的鲜卑子弟,皆可获得粮食与衣物的补贴。
起初,鲜卑贵族对儒学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更能让自己草原的部族奴才对自己忠心耿耿,而且学习宋国字与宋国语,还能与宋人进行更好的交流与贸易。
于是,越来越多的鲜卑贵族子弟开始进入学馆学习。
在朔方新城,太史慈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他邀请儒生们在新城内设立学馆,并亲自前往各鲜卑部落,劝说部落首领送子弟入学。
太史慈还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儒家经典,与儒生们探讨治国之道。
在他的影响下,漠北的鲜卑部落也逐渐接受了儒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