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移民实边

随着夏季雨水降临,首批开垦出的土地播下了粟、麦等耐寒作物种子。

与此同时,规划中的新城城墙也开始打下地基。

都护府组织移民和驻军,采用版筑之法,一层层夯实黄土,城墙的轮廓逐渐显现。

受降城和朔方新城的建设也同步启动。

这些新城的位置都经过精心选择,通常位于水草丰美、交通便利之处,既利于屯田,也便于控制周边牧区。

城寨的规模虽不及内地大城,但城墙、官署、仓库、军营、市集一应俱全,设计上更注重防御功能。

移民们的生活异常艰苦,但希望也在艰难中孕育。

当第一抹绿意在新开垦的田地里破土而出时,无数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意味着,他们或许真的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渐渐地,一些大胆的胡人牧民,骑着马,远远地好奇观望这些“种地的人”。

起初,双方都充满戒备。

但在都护府的有意引导下,一些简单的贸易开始出现。

宋人移民用带来的针线、陶罐、盐巴,换取胡人的奶酪、皮子、活羊。

语言不通,便靠手势比划。

最初的交易往往伴随着紧张和误解,但也孕育着融合的萌芽。

都护府在城外设立了官市,派通译维持秩序,鼓励互市。

一些聪明的胡人开始学习简单的宋国语言,而宋国人也试着了解游牧的习俗。

城内,则逐渐呈现出与草原迥异的风貌。

华夏式的土木结构房屋取代了穹庐,小小的街巷出现,甚至有了简陋的酒肆和铁匠铺。

来自内地的工匠开始传授烧砖、制陶、纺织等技术。

虽然依旧粗糙,但一种基于农耕和手工业的定居文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屯田的收获,不仅满足了移民自身需求,部分余粮还能供应都护府驻军,减少了从内地长途转运的压力。

这种“以边养边”的模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