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一艘看似普通的商船,借着江雾掩护,悄然驶离吴郡码头,逆流而上,目的地——襄阳。
鲁肃立于船头,面色凝重,怀中揣着周瑜的亲笔信和孙策的承诺,肩负着联盟的重任,也承载着周瑜的私仇与江东的未来。
一路上,鲁肃小心避开魏军可能巡逻的水域和盘查严密的关隘,昼伏夜出,历尽艰辛。
他深知,一旦被魏国“玄耳阁”的耳目发现,不仅使命失败,自身性命难保,更会提前引爆魏国对江东的怒火。
此时,襄阳城内,刘表因前次议事毫无结果,病情反复,愈发倚重蔡瑁、蒯越处理日常政务,这无疑给了降魏派更多活动空间。
关于魏军即将南下的谣言在城中悄悄传播,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鲁肃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终于抵达了襄阳城外一处偏僻的码头。
通过江东早年布下的暗线,他成功避开了码头官吏的检查,被秘密接入城中,安置在一处不起眼的宅院里。
消息很快通过极为隐秘的渠道,传到了州牧府病中的刘表耳中。
“江东使者?鲁子敬?”
刘表挣扎着坐起身,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惊疑不定。
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江东来使,目的不言自明。
他内心极度抗拒与江东牵扯过深,杀父之仇的隔阂并非轻易能够化解。
但另一方面,文聘的话言犹在耳,
“江东孙伯符,岂会坐视魏王吞并荆州?”
一丝微弱的、关于外援的希望,又在他心中燃起。
犹豫再三,对现状的极度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最终压倒了对江东的疑虑。
他下令:
“深夜,密带来使于府中偏殿相见。此事,绝不可让蔡德珪、蒯异度等人知晓!”
是夜,州牧府戒备森严,尤其是通往偏殿的路径,皆换上了刘表最亲信的卫兵。
鲁肃在向导的带领下,如同幽灵般穿过重重庭院,终于见到了荆州牧刘表。
灯光摇曳,映照着刘表苍白而警惕的脸。
鲁肃从容不迫,依礼参见,
“刘州牧,在下鲁肃,奉周大都督之命,前来拜见。”
鲁肃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恭敬,
“大都督知道,益州已失,荆州危在旦夕,特命在下前来,与州牧商议联合抗魏之事。”
刘表看着鲁肃,语气带着几分警惕:
“鲁先生,江东与荆州素有旧怨(孙坚之死),如今你们突然提出联合,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对抗魏军吧?”
鲁肃坦然道:
“州牧明察。江东与荆州确有旧怨,但那是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