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汉纪五十六】

曹操于是处决了郭图等人及其妻子儿女。

袁谭曾派王修去乐安郡(今山东博兴一带)运输军粮。王修听到袁谭危急的消息,率领他统率的部队赶去救援,走到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听说袁谭已死,下马痛哭道:“没有主公了,我还能去哪里呢!”于是去见曹操,请求收葬袁谭的尸体,曹操答应了,仍派王修返回乐安督运军粮。

袁谭管辖的各城都归顺了曹操,只有乐安太守管统不投降。曹操命令王修去取管统的人头。王修认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就解开他的绑绳,让他去见曹操。曹操很高兴,赦免了管统,并征召王修为司空掾(司空府属官)。

笼络人心:

郭嘉建议曹操多征召青、冀、幽、并四州的名士作为属官,使人心归附,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

官渡之战时,袁绍让陈琳起草檄文,历数曹操的罪状,甚至辱及曹操的父亲和祖父。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从前为袁本初(袁绍)写檄文,只该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够了,为什么要向上牵连到我的父亲和祖父呢?”陈琳谢罪,曹操赦免了他,让他和陈留郡人阮瑀一起掌管记室(负责文书)。

此前,渔阳郡人王松占据涿郡(今河北涿州),涿郡人刘放劝说王松献地归顺曹操,曹操征召刘放为参司空军事(司空府军事参谋)。

袁熙、袁尚逃亡:

袁熙受到部将焦触、张南的攻击,与袁尚一起逃往辽西郡依附乌桓部落。焦触自称幽州刺史,逼迫各郡太守、县令、县长背叛袁氏,归顺曹操。他集合数万军队,杀白马盟誓,下令说:“敢违抗者斩!”众人都不敢抬头,按次序歃血盟誓。幽州别驾、代郡人韩珩(字子佩)说:“我受袁氏父子厚恩,如今他们败亡,我的智慧不能拯救,勇气不足殉死,在道义上已有欠缺。如果还要向曹氏称臣,这是我做不到的。”在座的人无不为韩珩担心变色。焦触说:“做大事,当立大义。事情的成败,不在乎一个人。可以成全韩珩的志愿,以勉励事奉君主的人。”于是放过了韩珩。焦触等人于是投降曹操,都被封为列侯。

夏天,四月,黑山军首领张燕率领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被封为安国亭侯。

小主,

平定北方叛乱:

故安县(今河北易县东)人赵犊、霍奴等人杀死幽州刺史和涿郡太守。三郡乌桓(辽西、辽东、右北平)在犷平县(今北京密云东北)围攻鲜于辅(幽州地方势力)。

秋天,八月,曹操率军讨伐赵犊等人,将他们杀死。于是渡过潞水(今北京通县以下白河)援救犷平,乌桓人逃出塞外。

高干复叛与河东平乱:

冬天,十月,并州刺史高干听说曹操去讨伐乌桓,再次背叛曹操,逮捕上党太守,派兵据守壶关口(今山西长治东南太行山口)。

曹操派部将乐进、李典率军进击。

河内郡人张晟聚集一万多人,在崤山、渑池县(今河南渑池西)之间作乱。弘农郡人张琰起兵响应他。

河东郡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郡掾(郡守属官)卫固和中郎将范先等人去见司隶校尉钟繇,请求让王邑留任。钟繇不同意。卫固等人表面上是请求挽留王邑,实际暗中与高干勾结。

曹操对谋士荀彧说:“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将领们,表面服从,内心怀有贰心。张晟在崤山、渑池作乱,向南勾结刘表。卫固等人乘机作乱,将会成为大患。河东郡是天下要害之地,你为我推荐一个贤才去镇守。”荀彧说:“西平郡太守、京兆人杜畿,他的勇气足以担当危难,智慧足以应付事变。”曹操于是任命杜畿为河东郡太守。

钟繇催促王邑尽快移交郡守官印。王邑直接携带印绶,从河北(指黄河以北)径直到许都去交还朝廷(表示服从调离)。

卫固等人派兵几千人切断黄河陕津渡口(今河南三门峡西),杜畿到达后,几个月无法渡河。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讨伐卫固等人,还未到达。

杜畿对部下说:“河东郡有三万户百姓,并非都想作乱。如今大军逼迫太急,想顺从朝廷的人找不到主心骨,必然因恐惧而听从卫固。卫固等人一旦控制了局面,必然死战到底。讨伐如果不能取胜,祸乱不会停止;讨伐如果取胜,也会使一郡百姓遭殃。况且卫固等人并未公开抗拒朝廷命令,表面上还打着请求前任太守留任的旗号,必然不敢杀害新太守。我单身乘车直接去上任,出其不意。卫固为人计谋多而缺乏决断,他必定会假装接受我。我只要在郡中待上一个月,用计策稳住他,就足够了。”于是绕道从郖津渡(今河南灵宝西北黄河渡口)渡过黄河。

范先想杀死杜畿以威慑部众,同时也观察杜畿的态度。他在太守府门前斩杀了主簿(郡守副手)以下官员三十多人。杜畿举动如常,毫不畏惧。于是卫固说:“杀了他没有好处,只会招来恶名;况且控制权在我们手里。”就尊奉杜畿为太守。

杜畿对卫固、范先说:“卫氏、范氏是河东郡的名门望族,我不过是依赖你们办事而已。但君臣名分既定,成败就共同承担了。大事应当共同商议。”于是任命卫固为都督(军事统领),代理郡丞(郡守副手)事务,兼任功曹(主管人事);所有校尉、军官、士兵三千多人,都由范先统率。卫固等人很高兴,虽然表面上侍奉杜畿,内心却并不把他当回事。

卫固想大规模征兵,杜畿担心这样会增强卫固实力,就劝他说:“现在大规模征兵,百姓必然惊扰,不如慢慢用钱来招募。”卫固认为有理,同意了,结果招募到的士兵很少。

杜畿又对卫固等人说:“顾念家庭是人之常情。各位将领和属官,可以分批让他们回家休息,有紧急情况再召回来也不难。”卫固等人不愿违背众意,又听从了。于是,忠于朝廷的好人离开卫固,暗中支持杜畿;而卫固的党羽分散,各自回家。

这时,白骑军(张晟部)进攻东垣县(今山西垣曲东南),高干也率军进入濩泽县(今山西阳城西)。杜畿知道下属各县已归附自己,就离开郡城,只带几十名骑兵,到一个坚固的堡垒里坚守。各县的官吏百姓纷纷献城支援杜畿,不到几十天,杜畿就集结了四千多人。

卫固等人与高干、张晟联合进攻杜畿的堡垒,未能攻克,又去周围各县抢掠,也一无所获。

曹操派议郎张既西行去征召关中将领马腾等人。马腾等都率军会合,攻击张晟等人,大败叛军,斩杀了卫固、张琰等人,赦免了他们的余党。

杜畿治河东:

从此,杜畿治理河东郡,以宽厚仁惠为主。百姓有诉讼,杜畿向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回去仔细想想。父老们都自责,不敢轻易打官司。杜畿鼓励农耕种桑,督促畜牧养殖,百姓家家富足。然后兴办学校,推举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修治武备,讲习军事,河东郡于是安定下来。杜畿在河东郡任职十六年,政绩常常是天下第一。

荀悦着《申鉴》:

秘书监、侍中荀悦撰写《申鉴》五篇,上奏给汉献帝。荀悦是荀爽(东汉名士)哥哥的儿子。当时政权掌握在曹氏手中,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君主。荀悦有志于向皇帝贡献治国得失的意见(献可替否),但他的谋略无法被采用,因此写了这部书。其大意是:

小主,

治理国家的办法,首先要消除“四患”,然后推行“五政”。

四患:

1. 伪:弄虚作假,扰乱社会风气。

2. 私:营私舞弊,破坏法令制度。

3. 放:行为放纵,逾越正常轨道。

4. 奢:奢侈腐化,败坏国家制度。

这四患不消除,政令就无法推行。

五政:

1. 兴农桑以养其生:发展农业蚕桑,使百姓生活富足。

2. 审好恶以正其俗:明辨善恶,匡正社会风俗。

3. 宣文教以章其化:宣扬文化教育,彰明道德教化。

4. 立武备以秉其威:建立军事力量,保持国家威严。

5. 明赏罚以统其法:严明赏罚制度,统一国家法令。

如果百姓不怕死,就不能用刑罚来威慑;如果百姓不乐生,就不能用善行来劝导。所以执政者首先要使百姓财用丰足,稳定他们的心志,这就叫“养生”。

评价善恶的关键在于功劳罪过,批评赞誉要有事实依据。听取言论要追究事实,考察名声要核实实际,不能弄虚作假扰乱人心。这样才能杜绝奸邪怪诞,百姓才不会沾染淫邪风气,这就叫“正俗”。

荣与辱,是赏与罚的核心精神。用礼教荣辱来引导君子,感化他们的内心;用枷锁鞭打来惩罚小人,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废弃教化,普通人就会堕落为小人;如果推行教化,普通人就能上升为君子。这就叫“章化”。

执政者必须拥有武备以防备意外。和平时期把军事寓于内政之中,战争时期则用于军队,这就叫“秉威”。

赏与罚,是执政的权柄。君主不随意奖赏,不是吝惜财物,而是因为胡乱奖赏就不能鼓励善行;不随意惩罚,不是怜悯犯人,而是因为胡乱惩罚就不能惩戒罪恶。该赏不赏,是阻止善行;该罚不罚,是放纵罪恶。执政者能够做到不阻止臣民行善,不放纵臣民作恶,国家法纪就确立了。这就叫“统法”。

四患既已消除,五政又得推行,用诚心去执行,用坚定去维护,政令简明而不懈怠,政策宽松而不疏漏,君主就可以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天下也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