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汉纪四十一】

起自柔兆敦牂年(丙午,公元106年),止于旃蒙单阏年(乙卯,公元115年),共计十年。

汉殇帝(刘隆)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

春季,正月,辛卯日(十三日): 任命太尉张禹为太傅,司徒徐防为太尉,并参与总领尚书台事务(“参录尚书事”)。因为皇帝尚在襁褓之中,邓太后想让重臣在宫内处理朝政。于是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每五天回一次府邸;每次朝见,特别给他设置专席,地位高于三公。

同日: 封皇帝(殇帝)的哥哥刘胜为平原王。

癸卯日(二十五日): 任命光禄勋梁鲔为司徒。

三月,甲申日(初七): 将汉和帝安葬于慎陵,庙号为穆宗。

丙戌日(初九): 清河王刘庆、济北王刘寿、河间王刘开、常山王刘章开始前往各自的封国。太后特别给予清河王刘庆特殊的礼遇。刘庆的儿子刘祜,年仅十三岁,太后考虑到皇帝(殇帝)年幼体弱,担心将来发生意外,就把刘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京城的清河王府邸。耿姬是耿况的曾孙女;刘祜的生母是犍为郡的左姬。

夏季,四月: 鲜卑入侵渔阳郡。渔阳太守张显率领数百人出塞追击。兵马掾(军事助理)严授劝谏说:“前方道路险阻,敌人情况难以预料,应该暂且安营扎寨,先派轻装骑兵侦察敌情。”张显求胜心切,非常生气,甚至想杀了严授,于是强行进军。结果中了鲜卑的埋伏,士兵全部溃逃,只有严授奋力拼杀,身受十余处创伤,亲手杀死数名敌人后战死。主簿卫福、功曹徐咸都冲上前去营救张显,一同战死阵中。

丙寅日(二十日): 任命虎贲中郎将邓骘为车骑将军,享受与三公同等的礼仪待遇(“仪同三司”)。邓骘的弟弟、黄门侍郎邓悝任虎贲中郎将,弟弟邓弘、邓阊都任侍中。

同日: 司空陈宠去世。

五月,辛卯日(十五日): 大赦天下。

壬辰日(十六日): 河东郡垣山发生山崩。

六月,丁未日(初二): 任命太常尹勤为司空。

全国有三十七个郡和封国遭受水灾。

己未日(十四日): 邓太后下诏削减太官(掌管御膳)、导官(掌管择米)、尚方(掌管宫廷器物制造)、内署(掌管宫内杂务)等机构的各种服饰、车马、珍奇膳食和奢华难以制作的东西。规定除非供应皇陵宗庙祭祀,否则稻米粱米不得精挑细选,每天早晚只吃一顿肉食米饭即可。过去太官、汤官(掌御用饮食)每年的费用将近二万万钱,从此裁减到数千万钱。各郡、各封国的贡品,也都削减一半以上。将上林苑的猎鹰、猎犬全部卖掉。各地离宫、别馆所储备的存米、干粮、薪柴、木炭,一律下令减少。

丁卯日(二十二日): 下诏将掖庭(后宫)中被免职遣散的宫女以及犯罪被罚入官府为奴的皇族成员,一律赦免为平民。

秋季,七月,庚寅日(十六日): 敕令司隶校尉及各州刺史:“近来有些郡国发生水灾,损害了秋季作物,朝廷为此感到忧虑和惶恐。然而有些郡国为了追求虚假的丰收美誉,便隐瞒灾害实情,夸大开垦田地的数量,不核查流亡人口,竞相增加户口数量,掩盖盗贼活动,致使奸恶之人得不到惩罚,官员任用不当,人才选拔不公,贪婪苛刻、残酷毒害百姓的行为,甚至波及平民。刺史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党营私,对上欺瞒,对下偏袒,既不畏惧上天,也不愧对世人。朝廷宽贷的恩典不能一再倚仗,从今以后,将对失职官员进行惩处。郡太守等二千石级官员要各自核实所辖地区受灾损失,免除受灾地区的田赋和饲草税。”

八月,辛卯日(疑误,或为重大事件记录日): 汉殇帝刘隆驾崩。癸丑日(十九日): 将殇帝的灵柩停放在崇德前殿。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虎贲中郎将邓悝等人在宫中定下决策,当夜派邓骘持符节,用王爵专用的青盖车迎接清河王的儿子刘祜,在殿中斋戒。皇太后亲临崇德殿,百官都穿着吉服陪同站位,引导刘祜上殿拜见,封他为长安侯。随后下诏,立刘祜为汉和帝的继承人,并撰写策书正式任命。主管官员宣读策书完毕后,太尉献上皇帝玺印和绶带,刘祜即皇帝位(汉安帝),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太后下诏通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和南阳太守: “每每回顾前代历史,外戚的宾客往往扰乱公事,成为百姓的祸害,原因在于执法懈怠,不及时施行惩罚。如今车骑将军邓骘等人虽然心怀恭敬顺从之志,但他们家族门第广大,亲戚不少,宾客中难免有奸猾之徒,常触犯禁令法律。你们要严加督察告诫,不要包庇纵容。”从此以后,邓氏亲属犯罪,一律不予宽恕。

九月: 六个州发生大水灾。

丙寅日(初三): 将孝殇皇帝安葬于康陵。因为国家接连遭受大丧,百姓苦于劳役,所以陵墓的规模、陪葬品以及各项工程,都减省到原计划的十分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乙亥日(十二日): 有陨石坠落在陈留郡。

朝廷下诏任命北地郡人梁慬为西域副校尉。 梁慬走到河西时,正赶上西域各国反叛,在疏勒围攻都护任尚。任尚上书朝廷求救,朝廷下诏命梁慬率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羌人、胡人骑兵五千人急速前往救援。梁慬尚未到达,任尚已经解围。朝廷下诏征召任尚回京,任命骑都尉段禧为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段禧、赵博据守它乾城。该城很小,梁慬认为难以固守,于是用计说服龟兹王白霸,要求允许汉军进入龟兹城,与他共同守城。白霸同意了,但龟兹的官员和百姓极力劝阻,白霸不听。梁慬进入龟兹城后,立即派将领火速迎接段禧、赵博,合兵八九千人。龟兹的官员和百姓一同背叛了他们的国王,与温宿、姑墨两国数万军队联合反叛,共同围攻龟兹城。梁慬等出城迎战,大败叛军。双方交战数月,叛军败逃。梁慬乘胜追击,共斩杀一万余人,生擒数千人,龟兹局势这才平定。

冬季,十月: 四个州发生大水灾,并降冰雹。

清河孝王刘庆病重: 上书请求死后葬在樊濯宋贵人(其生母)墓旁。十二月,甲子日(疑误,或为薨日): 清河孝王刘庆去世。

乙酉日(疑误,或为罢戏日): 停止演出鱼龙曼延等杂技百戏。

尚书郎、南阳郡人樊准因儒家学风日渐衰微: 上书说:“臣听说君主不可不学习。光武皇帝承受天命,中兴汉室,东征西战,无暇安居,然而仍放下武器,讲论儒家学问;停息战马,谈论圣人之道。孝明皇帝日理万机,事事经心,却特别留意古典,用心于儒家经学,每当举行飨射礼(宴饮与射箭的礼仪)完毕,就端正地坐在那里亲自讲解经书,儒生们一同听讲,四方欢欣。又广泛征召着名的儒家学者,将他们安排在朝廷,每逢宴会便与他们一起讨论疑难,共同探求治国安邦之道。期门、羽林的武士军官,全都通晓《孝经》。教化从皇帝自身开始,推广到蛮荒之地。因此人们谈论盛世时,都推崇永平(明帝年号)年代。如今学者日益减少,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博士们搁置经书不再讲授,儒生们争相谈论华丽浮夸的词藻,忘记了正直忠诚的本分,沾染了谄媚讨好的言辞。臣愚见认为应颁布圣明的诏书,广泛寻求隐居的贤士,尊崇并进用学识渊博的儒雅之士,以等待圣上将来讲习经学。”邓太后深以为然,下诏:“三公、九卿及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自推举隐居之士、大儒,务必选拔德行高尚者,以劝勉后学;精心挑选博士,一定要选到合适的人。”

汉安帝(刘祜)时期(上)

汉殇帝年号沿用:永初元年(丁未,公元107年)

春季,正月,癸酉日(初一): 大赦天下。

蜀郡边境外的羌人归附汉朝。

二月,丁卯日(二十六日): 分割清河国部分土地,封安帝的弟弟刘常保为广川王。

庚午日(二十九日): 司徒梁鲔去世。

三月,癸酉日(初二): 出现日食。

己卯日(初八): 永昌郡境外僬侥部落的夷人首领陆类等率领全族归附汉朝。

甲申日(十三日): 将清河孝王刘庆安葬于广丘,由司空、宗正主持丧事,礼仪规格比照东海恭王刘强。

自从和帝去世后: 邓骘兄弟一直住在宫中。邓骘不愿长久留在宫内,接连请求回家居住,邓太后应允。夏季,四月: 封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司空尹勤、车骑将军邓骘、城门校尉邓悝、虎贲中郎将邓弘、黄门侍郎邓阊为列侯,每人享有食邑一万户。邓骘因参与决策拥立皇帝有功,增加三千户食邑。邓骘和他的弟弟们推辞谦让,未获批准,于是躲避朝廷派来封爵的使者,辗转前往宫阙上书陈述请求,前后达五六次,邓太后这才应允。

五月,甲戌日(初五): 任命长乐卫尉鲁恭为司徒。鲁恭上书说:“旧制度规定,立秋之日才开始审理轻刑案件。但自永元十五年(103年)以来,提前到了孟夏(四月)。而刺史、太守便借盛夏之月征召农民,拘捕审讯,长期拖延不决。这样上违天时,下妨农事。按《月令》所说‘孟夏判决轻刑’,是指对罪行轻微并已定案的人,不希望让他们长久关押,所以要及时判决。臣愚见认为现在的孟夏判决制度,可以遵循此令(即立秋后判决)。其他案件的审理、拷问、判决,都应在立秋进行。”他又上奏:“孝章皇帝(汉章帝)想帮助三正(天、地、人)的微气(指冬季阳气初生),制定律令,规定审理判决罪案都在冬至之前完成。而有些小吏不与朝廷同心,常在十一月捕捉到犯有死罪的盗贼后,不同是非曲直便立即处死,即使案件可疑,也不再复审更正。可以下令规定,死刑犯的判决,都要等到冬季结束才可执行(即冬至之后,立春之前)。”朝廷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丁丑日(初八): 下诏封北海王刘睦的孙子、寿光侯刘普为北海王。

九真郡境外、夜郎国的蛮夷: 全部献出土地归附汉朝。

西域都护段禧等人虽然保住了龟兹: 但通往中原的道路已被阻塞,命令、文书无法传递。朝中公卿讨论此事的人认为:“西域阻隔遥远,又屡次背叛;官兵在那里屯田垦荒,耗费巨大,永无休止。”六月,壬戌日(二十三日): 朝廷撤销西域都护,派遣骑都尉王弘征调关中士兵,接段禧、梁慬、赵博以及在伊吾卢(今新疆哈密)、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等地屯田的官兵返回内地。

当初: 烧当羌首领东号的儿子麻奴跟随父亲归降汉朝,居住在安定郡。当时归降的羌人分散在各郡县,全都被汉朝官吏和豪强地主役使,积怨已久。等到王弘西行迎接段禧,征调金城、陇西、汉阳三郡的羌人骑兵数千人一同前往,各郡县官府催逼羌人出发。羌人害怕远征屯驻西域永不返乡,走到酒泉时,便有很多人逃散叛离。各郡派兵拦截追捕,甚至捣毁他们的帐篷村落。于是勒姐、当煎部落的首领东岸等人更加惊恐,便同时大规模溃逃。麻奴兄弟因此率领本部落的人向西逃出边塞。而先零羌的分支滇零部落与钟羌各部落则大肆劫掠,切断了陇西通往中原的道路。当时羌人归附已久,没有武器铠甲,有的手持竹竿树枝代替戈矛,有的背着木板几案当作盾牌,有的拿着铜镜伪装兵器。郡县官府畏惧怯懦,无力制止。丁卯日(二十八日): 朝廷赦免羌人各部落中互相勾结策划叛逆者的罪行(试图安抚)。

秋季,九月,午日(日期不详): 太尉徐防因天灾、异象及盗贼叛乱受到弹劾而被免职。三公因天灾异变被免职,从徐防开始。辛未日(初四): 司空尹勤因雨水成灾、漂流民物被弹劾免职。

> (此处插入仲长统《昌言》的评论):

> 仲长统在《昌言》中说:光武皇帝(刘秀)痛恨西汉数代皇帝丧失权力,愤恨强臣(如王莽)窃取皇命,因此矫正枉曲过了头,权力不下放臣子,虽然设置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职位,但政务都归于尚书台(台阁)。从此以后,三公的职务,只是充数而已;然而国家治理不善,仍要受到谴责。而权力却转移到外戚之家,恩宠集中于皇帝身边的宦官。他们亲近同党,任用私人,党羽遍布京城内外,安插到各郡。他们颠倒是非,混淆贤愚,操纵官员选拔,使得疲弱无能的人守卫边境,贪婪残暴的人治理百姓,骚扰百姓,激怒四方少数民族,招致背叛,祸乱频发,怨气丛生,阴阳失调,日、月、星三光出现亏缺变异,怪事不断出现,害虫啃食庄稼,水旱造成灾害。这些都是外戚宦官当权所造成的恶果,反而把罪责推给三公,甚至将他们处死或免职,这真足以使人呼天抢地,号啕泣血了!再者,中期(指东汉中期)选拔三公,都力求清廉诚实、谨慎小心的人,他们是些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庸才,如同妇女的规矩、乡间的常人罢了,怎么配身居这样的高位呢!权势的情形已是如此,选拔的人又是这样,却希望三公为国家建立功勋,为百姓造福,岂不是相差太远了吗!昔日汉文帝对待邓通,可以说是宠爱至极,但仍让申徒嘉得以实现自己(依法处置邓通)的意愿。受到信任到如此程度,那么对皇帝左右的小臣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到了近代(指东汉后期),对于外戚、宦官,如果他们的请托不被接受,心意未能满足,立刻就能陷人于不测之祸,哪里还能弹劾纠正他们呢!从前(指西汉)三公责任重而要求相对宽松,如今(指东汉)三公权力轻而要求苛刻。光武皇帝剥夺三公的重权,到如今(仲长统时代)变本加厉;不把权力交给皇后家族(外戚),几代皇帝都做不到;这大概是因为关系亲疏不同的缘故吧!如今君主若真能专一委任三公,分派职责,责成成效,而三公在位却祸害百姓,举荐任用失当,导致百姓不安,诉讼不息,天地多变,人事多妖,那时再分担三公的罪责也不迟啊!

壬午日(十五日): 下诏:太仆(掌管车马)、少府(掌管皇室财政)裁减黄门(宦官)乐队成员,用以补充羽林武士的名额;皇家马厩中非皇帝日常使用的马匹,一律减少一半饲料;各项工程,凡不是供应皇家宗庙和陵园使用的,一律暂停。

庚寅日(二十三日): 任命太傅张禹为太尉,太常周章为司空。

大长秋(皇后宫总管,常由宦官担任)郑众、中常侍(皇帝近侍宦官)蔡伦等: 都依仗权势干预朝政。周章多次直言进谏,邓太后不能采纳。当初,邓太后认为平原王刘胜有久治不愈的疾病(痼疾),而贪图殇帝是个婴儿,便抱来抚养为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帝。等到殇帝驾崩,群臣认为刘胜的病并非不可治愈,都倾向于拥立刘胜。但邓太后因先前没立刘胜,怕他将来怨恨,于是迎立了安帝刘祜(清河王刘庆之子)。周章认为群臣并不真心归附安帝(实为邓太后),密谋关闭宫门,诛杀邓骘兄弟及郑众、蔡伦,胁迫尚书下诏,在南宫罢黜邓太后,把安帝贬封为边远地区的亲王,而改立平原王刘胜为帝。密谋泄露。冬季,十一月,丁亥日(二十一日): 周章自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戊子日(二十二日): 敕令司隶校尉及冀州、并州两州刺史:“百姓因谣言互相惊扰,抛弃旧居,扶老携幼,奔波在道路上,穷困潦倒。应命令所辖各郡太守、县令(长)亲自开导晓谕:如果有人想返回原籍,所在地官府应为他们出具公文;不想回去的,不要勉强。”

十二月,乙卯日(十九日): 任命颍川太守张敏为司空。

下诏命令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 率领五营(北军五校)及各郡兵共五万人,驻扎汉阳郡以防备羌人。

本年: 十八个郡国发生地震;四十一个郡国发大水;二十八个郡国遭大风和冰雹袭击。

鲜卑首领燕荔阳: 到洛阳朝贺。邓太后赏赐燕荔阳王爵印信、赤色车驾、副车及驾车的马匹,让他定居在乌桓校尉所在的宁城(今河北万全)附近,开通与胡人的贸易,并为此在宁城修筑了南、北两个接待馆(质馆)。鲜卑一百二十个部落分别派遣人质到汉朝。

汉殇帝年号沿用:永初二年(戊申,公元108年)

春季,正月: 邓骘到达汉阳郡,各郡的军队尚未到达。钟羌部落数千人在冀县(汉阳郡治)以西击败邓骘军,杀死一千余人。梁慬从西域返回,抵达敦煌时,朝廷命令他留下作为各军的后援。梁慬到达张掖,击败羌军一万余人,逃脱的只有十分之二三。进军到姑臧(武威郡治),羌人三百多位首领向梁慬投降。梁慬对他们进行安抚开导,遣送他们返回故地。

御史中丞樊准: 因各地郡国连年遭受水旱灾害,百姓饥困,上书说:“请下令太官(御膳房)、尚方(御用手工作坊)、考功(考核官吏机构)、上林苑(皇家园林)等负责皇家事务的机构,切实削减不必要的用度;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等五府(泛指三公及高级武官府署)调整精简京城官吏和在京师服役的人员。此外,受灾各郡的百姓凋零残破,恐怕不是政府救济粮所能完全供养的,虽有救济之名,终无其实。可以依照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的办法,派遣使者持符节前往灾区安抚,对特别困乏的百姓,将他们迁徙安置到荆州、扬州等富庶的郡县。如今虽然有西边屯兵的战事,也应先解救东州(中原地区)的危急。”邓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国家所有的公田全部交给贫民耕种,并立即提升樊准和议郎吕仓同任光禄大夫。二月,乙丑日(三十日): 派遣樊准前往冀州、吕仓前往兖州赈济灾民,流亡的百姓全都得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