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岭坳的弦歌,微弱却执着。它不该被群山阻隔而断绝。它需要被听见,需要被放大,需要与城市里更雄壮的交响共鸣。以强带弱,非施舍,乃共生。优秀的师资短期支教,城市学校与山村小学远程结对,共享课堂,共研教学……让山里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城里的孩子懂得珍惜与责任,理解何为真正的“国运之基”。
>
> 此行,更让我深深体会到祖父(李长庚)当年为何执意引渡人才归国,父亲(李玄策)为何如此重视基础教育与人心凝聚。国之重器,首在育人。人才如星火,散落可燎原,汇聚则成炬。云岭坳的孩子们,他们同样是这燎原星火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微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我要行动起来。为这弦歌不辍,为这绿水青山,始于内心,成于行动。
写罢,李念墨合上笔记本,轻轻抚摸着扉页母亲的字迹。窗外,秦巴山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清澈的眼睛在闪烁。她拿出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电话很快接通,李玄策沉稳温和的声音传来:“念墨,调研结束了?感觉如何?”
“爸…”李念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更多的是坚定,“我看到了差距,很大的差距。硬件、师资、信息…鸿沟很深。但我更看到了希望,孩子们的眼睛里有光。”
她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云岭坳的见闻,特别是那个小女孩的梦想和那堂因设备故障而中断的“科学课”。然后,她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推动顶尖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下沉,优化内容适配性;发起全国性的优秀教师短期支教和城乡学校“一对一”远程结对项目;联合高校和企业,为乡村教师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李玄策的声音带着欣慰和赞许:“念墨,你长大了,看到了问题的根子,也找到了行动的路径。你所说的‘内心的绿水青山’,正是我们智囊团近期反复研讨的核心议题之一。国之根本,在于人心,在于下一代的教育与品格塑造。科技是工具,是桥梁,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培植那份内心的纯粹与力量。”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郑重:“你的观察和建议非常及时,也极具价值。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未来人才储备、社会公平正义、乃至民族精神塑造的大事。‘正心立德’,从娃娃抓起,这是百年大计。把你的详细想法整理出来,形成一份有数据、有案例、有可操作方案的建议报告。我会把它作为‘育心固本’工程的重要子项,提交上去。这不仅是你个人的行动,更是我们整个智囊团,乃至国家层面对教育公平和立德树人的坚定承诺。”
“谢谢爸!”李念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她知道,父亲的支持意味着她的想法将获得更高的平台和更强的推动力。
“一家人,不说谢。”李玄策的声音带着笑意,“你做得很好。记住,再宏大的战略,也要从最细微处着手。云岭坳的弦歌,值得被听见,也必将被听见。放手去做吧,念墨。天枢今天还念叨你呢,说感应到姐姐在山里做了件‘让星星都更亮了’的好事。”
提到弟弟那神奇的感应能力,李念墨不禁莞尔,心中的沉重也消散了不少。挂了电话,她再次看向窗外无垠的星空。群山依旧沉默,但此刻,她仿佛听到了无数个如云岭坳小学般的地方,那微弱却生生不息的弦歌之声,正穿透夜幕,在广袤的国土上轻轻回响。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这声音汇聚成河,奔涌向前,滋养那片等待耕耘的、关乎未来的心田绿水青山。
夜已深,李念墨房间的灯光依旧亮着。键盘敲击声清脆而急促,屏幕的光映着她专注而充满希望的侧脸。她正在将白天的震撼、思考与决心,转化为一份沉甸甸的、名为《关于以信息技术与人文关怀弥合教育鸿沟、夯实“育心固本”工程的若干建议》的报告。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云岭坳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和她作为李氏后人、作为华夏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就在这寂静的山城之夜,悄然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