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石子掉下来是因为大山在拉它吗?”
“我做的这个能飞过那棵大树吗?”
教室里充满了久违的、纯粹的欢笑声和热烈的讨论声。赵校长倚在门框上,看着这一幕,眼角有些湿润。他教书几十年,很少看到孩子们对一门“副课”如此热情高涨。陈教授也连连点头,低声对李念墨说:“念墨,你真有办法!这才是真正的启蒙啊!”
然而,当李念墨想展示一段精彩的国外科普动画片段作为补充时,那台老旧的电视机和DVD机再次成了障碍。信号接收器在屋顶徒劳地转动,屏幕上只有一片雪花点和刺耳的噪音。孩子们脸上兴奋的光芒渐渐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失望。
“又…又不行了。”赵校长尴尬地搓着手。
李念墨的心沉了下去。科技的光芒,在这重重山峦和破败的硬件面前,显得如此微弱无力。她深吸一口气,没有让失望流露,而是微笑着对孩子们说:“没关系,机器今天有点累了。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想象力,不是一样做出了会飞的‘火箭’吗?”她举起孩子们用废纸板和瓶盖制作的、形态各异的“火箭”模型,“看,这些就是你们梦想的种子!它们现在可能飞不高,飞不远,但只要你们心里装着知识,装着对世界的好奇,总有一天,它们会变成真正的火箭,载着你们的梦想,冲破云层,飞向星辰大海!”
孩子们的眼睛再次亮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仿佛捧着稀世珍宝。那个想当老师的小女孩,更是把自己的“火箭”紧紧贴在胸前。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群山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调研小组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师生们,踏上了返程的路。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摇晃,李念墨靠在车窗上,沉默不语。窗外掠过的风景,与教室里孩子们清澈又充满渴望的眼神,还有那台沉默的电视机,在她脑海中反复交织、碰撞。
回到县城简陋的招待所,她甚至来不及掸去身上的尘土,便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了她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睛。她拿出一个素雅的笔记本——那是母亲方清墨在她出国时送给她的,扉页上写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她提起笔,墨水在纸页上晕开,流淌出她心中的波澜:
> 2017年4月25日,晴,秦巴山,云岭坳。
>
> 今日所见,是课本上无法描绘的真实。群山如障,锁住的不仅是道路,更是无数双望向未来的眼睛。那间昏暗的教室,那些高低不齐的课桌,那台形同虚设的机器,无不诉说着一种令人心痛的割裂。科技的高速列车呼啸向前,却将最需要它的地方远远抛下。
>
> 然而,更触动我的,是那些眼睛。像山涧清泉,未经污染,闪烁着最原始、最炽热的求知光芒。那个想当老师、想看山外世界的小女孩,她轻声说出的“梦想”,重逾千钧。在她用半截铅笔头认真书写时,在她捧着废纸板做的“火箭”时,我看到了比任何高科技设备都更珍贵的东西——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
> 硬件匮乏是困境,但非绝境。信号可以翻山越岭,知识为何不能?我们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何不能让它化作一道跨越鸿沟的桥?远程教育平台不应是冰冷的终端堆砌,它需要“活”起来!需要优秀教师的灵魂注入,需要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需要持续的维护与互动。科技填鸿沟,不仅仅是铺设线路、安装设备,更要传递温度,点燃心灯。
>
> 我想,父亲常说的“正心立德”,其根基就在于此吧?教育,绝非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田的耕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求真的种子,培育向善的嫩芽,树立为家国、为更美好世界而奋斗的志向,这才是“内心的绿水青山”。若根基不牢,即使未来大厦高耸入云,也难经风雨。若心田荒芜,再多的知识堆砌,也难成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