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安居连广厦(2017年4月20日)

开门的是一对二十七八岁的年轻情侣,男孩戴眼镜,文质彬彬,女孩扎着利落的马尾。他们租住的是一间三十多平米的LOFT公寓。房间布置得温馨而紧凑,下层是客厅兼厨房,上层是小小的卧室。书架上堆满了专业书籍,墙上挂着他们旅行时的合影,窗台上养着几盆绿萝,生机勃勃。

小情侣有些意外和紧张,得知李玄策的身份后更是手足无措。李玄策笑着摆摆手,示意他们放松:“别紧张,我就是个来串门的老大哥。住这儿感觉怎么样?方便吗?”

女孩叫林薇,是IT公司的程序员;男孩叫陈哲,是建筑设计院的助理设计师。林薇快人快语:“李顾问,说实话,比我们之前住城中村好太多了!这里安全,有24小时保安和门禁,房间虽小但干净,家具电器都是新的,坏了打个电话物业很快就来修。关键是……稳定!”她强调道,“合同签了三年,租金年涨幅度写得很清楚,不用像以前那样,房东动不动就说要卖房或者涨一倍租金,吓得我们三天两头找房子,心力交瘁。”

陈哲补充道:“是啊,我们刚工作没几年,买房是天文数字。以前租房,总觉得是漂着,没根。这里虽然也是租的,但感觉像个正经的‘家’了。社区里还有公共健身房、阅览室,认识了不少同龄的邻居,周末一起打球、聚餐,没那么孤单了。”他指了指书桌上一张摊开的设计图,“我们也能安心规划一下未来了,先攒点钱,提升自己。”

李玄策认真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整洁的社区花园,几个老人正带着孩子在玩耍。“‘住得安心也是安居’,你们说得很对。”他转过身,看着这对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让你们能安心工作、生活、追梦,城市才有活力,国家才有希望。长租公寓这条路,就是要解决你们这样的‘夹心层’的痛点。规范、透明、稳定,让租房也能成为一种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过渡的无奈选择。”

他拿起桌上一个用乐高积木拼成的精巧小房子模型,那是陈哲的业余爱好。“小陈手艺不错。家,无论大小,无论买还是租,用心经营,就是温暖的港湾。国家要做的,就是为你们营造一个能安心‘经营’这个港湾的环境。”

离开“阳光公寓”时,夕阳正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李玄策没有直接回智囊团驻地,而是让司机开到了位于中科院家属区的自家楼下。他没有立刻上楼,而是站在楼前的小花园里,望着自家那扇透着暖黄色灯光的窗户。妻子方清墨此刻大概正在书房里埋首于她的生物材料研究,儿子李天枢可能在捣鼓他的天文望远镜或者练习书法,女儿李念墨或许正和父亲李长庚在越洋电话里讨论某个前沿物理问题。

他的家,安稳而温暖。但此刻,他的脑海里萦绕着张卫国粗糙的手指、写了一半的家书、对团聚的渴望;回荡着林薇和陈哲说起“稳定”时那种如释重负的语气和对未来的憧憬;眼前晃动着工地上塔吊的巨影、简易板房的局促、以及保障房那空荡却承载希望的小小空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他低声吟诵,晚风拂过他的鬓角,已有了几丝不易察觉的霜白。“‘广厦’易起,‘安居’难求。安居,不仅在于片瓦遮头,更在于心有所安,在于规则的公平,在于对未来的确信。”他想起近来一些地方,为了追逐短期的土地收益,默许甚至助推房价炒作,让多少普通家庭望房兴叹,让多少年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让“家”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是对民心根基的侵蚀。

他掏出手机,给智囊团负责民生保障的几位核心成员发了一条简讯,言简意赅:“新苑、阳光所见,感触颇深。请加速完善‘广厦计划’政策建议书,核心:多主体供给(政府保障兜底、国企稳定盘、市场活力补充),多渠道保障(购租并举,尤其强化长租法规保障与权益落地),核心目标:让居者心‘安’。重点突出租赁市场规范化细则(租金透明、涨幅约束、租期保障、纠纷解决机制),以及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引用老杜诗意,但落脚点务必在‘民心安稳’四字。明晨八点,作战室详议。”

发完信息,他抬头最后望了一眼自家那温暖的灯火,眼神变得异常坚定。那灯火,是无数个张卫国、林薇、陈哲们心中向往的微光。他要做的,是让这千万点微光,能够真正地、安心地亮起来,汇聚成照亮国家未来的星河。他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单元门,身影融入那一片暖黄的光晕之中。工地上的机器轰鸣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与这静谧家园的灯火,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安居”的最深沉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