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客气,站着说说话挺好。”李玄策环顾四周,墙上贴着几张从旧挂历上剪下来的风景画,一张小桌子上放着个老旧的收音机和几本卷了边的武侠小说。最显眼的,是床头贴着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他憨厚的妻子和一双笑得灿烂的儿女。“家里人都好?”
“好,都好!”提到家人,张卫国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但随即又染上一丝愁绪,“就是……唉,老婆孩子在老家县城租了个小单间,一个月也得七八百。我在这工地上,住是不要钱,可总不是个长久之计啊。想他们,特别是孩子,学习咋样了,也顾不上。”他指了指桌上刚开了个头的信,“这不,正想写封信问问。”
秘书小陈适时地递上一瓶水。李玄策接过来,转手递给张卫国:“喝口水。想孩子,就多打电话。”
“电话费贵哩,”张卫国接过水,感激地笑笑,“写信便宜,还能多写点。”
“是啊,”李玄策轻叹一声,“一纸家书,抵万金。杜甫写‘家书抵万金’的时候,是乱世里的牵挂。咱们现在是太平年月,可这‘安居’二字,依然是老百姓心头最重的分量。”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林立的高楼轮廓,“你看这京城,广厦万千,可真正能让像你这样踏实干活、想给家人一个安稳窝的人,安心住下的地方,还不够多。”
张卫国听着,用力点头,眼眶有些发红:“您说得太对了!我们不敢想买大房子,就盼着能有个租金合适、别老搬家、房东别乱涨钱的地儿,让孩子能在城里上个学,老婆能在附近找个活儿干,一家人能常在一起,就知足了!那才是‘家’啊!”
“家……”李玄策重复着这个字,心头沉甸甸的。他拍了拍张卫国的肩膀,力道不重,却带着一种理解和承诺的分量:“会的。国家在想办法,让大家伙儿都能有安身立命之所。你们流汗建起的这些房子,不会只是钢筋水泥,它们会承载很多像你这样的家庭的希望。”他注意到床头一本翻开的《唐诗三百首》,书页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页卷了角。他心中了然,没有点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离开工人生活区,李玄策没有去项目部的豪华样板间,而是让赵经理带他去看了一套即将交付的、面积最小的保障房户型。房间只有五十平米左右,但设计得方正实用,采光不错。他仔细查看了卫生间、厨房的管道接口,阳台的护栏高度,甚至弯腰摸了摸地面的平整度。赵经理在一旁详细介绍着材料标准和节能设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挺好。”李玄策点点头,目光落在空荡荡的客厅中央,“重要的是质量过硬,住得安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千年的梦想。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仅要‘广厦’,更要让住进去的人心是暖的,是安的。”他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开始进行绿化的空地,“‘广厦’之外,还要有绿树成荫,有孩童嬉戏,有邻里守望。这才是安居。”
随后,李玄策一行又驱车来到位于城市另一端的“阳光公寓”。这是一个大型的长租公寓项目,由国企主导运营。他特意没去参观那些装修精致的样板房,而是随机敲开了一户普通租客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