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可行!”李建国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拎着一个帆布包,额头上全是汗,显然是刚从南州赶过来,“我跟南州市局打过招呼了,让他们派两个人协助省厅,先去商丘和亳州的检查站调登记册,我带剩下的人去蚌埠,咱们分三路查,能快不少。”
林砚没想到李建国会主动过来。之前他借调省厅时,李建国还在电话里跟他开玩笑,说“你小子到了省厅可别忘本”,现在却亲自跑过来帮忙。他看着李建国鬓角新添的白发,心里一阵暖流——这半年来,李建国从最初对他“新方法”的质疑,到现在主动配合,两人早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更像是并肩作战的兄弟。
“李队,辛苦你了。”林砚递过去一瓶凉白开。
李建国接过,猛灌了几口,抹了把嘴:“说这些干啥?这案子牵动三省,早点破了,老百姓才能安心。对了,我来的时候,苏法医让我带了样东西。”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里面是几片蓝色的纤维,“这是南州市局技术科找的几种常见货车篷布纤维,跟苏法医发现的那种尼龙纤维对比过,只有一种‘海洋牌’篷布的纤维,纹路和磨损特征完全一致——这种篷布是去年才上市的,主要供应给跑长途的货车司机,省内只有两家商店有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消息无疑是雪中送炭。苏晓立刻拿出显微镜,将带来的纤维样本和篷布纤维放在一起比对,没过多久就抬起头:“对,就是这种!而且受害者身上的纤维上,有微量的机油成分,应该是货车发动机漏油,滴到篷布上,再蹭到受害者衣服上的。”
“机油、破损的海洋牌篷布、解放牌货车、熟悉105国道……”林砚将这些线索在笔记本上一一列出,“现在范围缩小了很多。王科长,麻烦你联系省厅,让他们给沿途五个检查站发加急电报,让当地公安先把符合条件的货车登记信息整理出来,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去逐个核实。”
“好!我这就去办!”王科长干劲十足地拿着电报稿纸往外走,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
小赵和其他警员也开始收拾东西,有的整理地图,有的准备档案袋,指纹室里顿时忙碌起来。苏晓走到林砚身边,看着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轻声说:“你胳膊上的伤还没好,这次跑长途可得注意点,别又跟上次一样拼命。”
林砚笑了笑,卷起袖子——上次在码头抓“虎哥”团伙时,他胳膊被弹簧刀划了一道口子,现在还留着一道浅疤。“放心吧,这次有李队在,不会再像上次那么鲁莽了。”他顿了顿,又说,“对了,受害者身上的机油成分,你能不能再做个检测,看看具体是什么型号的?不同品牌的机油,对应的货车发动机型号也不一样,或许能再缩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