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攻坚期冲刺与跨洋生态危机应对

离开哈瓦那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珊瑚礁区域投放了 1000 个人工鱼礁,每个鱼礁上都刻着 “三国协同,海洋重生” 的字样。迭戈抚摸着刚投放的鱼礁,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珊瑚重新变得色彩斑斓,也希望能看到这片海域恢复往日的生机。”

索菲亚和卡洛斯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海洋部门完善跨海域珊瑚礁修复机制,定期开展修复技术培训,让修复技术和传统经验一直传承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成果转化争议调解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22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6 个项目组,围绕 “珊瑚礁生态修复”“沙漠荒漠化治理”“海岛生态防洪”“极地冰盖修复”“草原智能补水”“海洋塑料清理” 六个项目的成果转化问题展开争论,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技术转让价格、收益分配比例和知识产权归属产生了分歧。

在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的调解现场,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和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伊万正争得面红耳赤。奥拉夫主张将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的技术转让价格定为每套设备 50 万欧元,因为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本高达 2000 万欧元;伊万则认为 “冰盖生态修复技术” 的收益分配比例应向北极原住民倾斜,要求将技术推广收益的 30% 用于原住民的生活改善,且知识产权应归跨国项目组共同所有。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的低温混凝土配方是我们挪威团队耗时 5 年研发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转让价格必须覆盖研发成本,” 奥拉夫指着研发成本报告,“而且我们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试点中,为了验证技术效果,又投入了 500 万欧元,这些成本都需要通过技术转让收回。”

“但冰盖生态修复技术的耐寒植物培育方法,离不开北极原住民提供的传统种子和种植经验,没有他们的帮助,技术根本无法落地,” 伊万反驳道,“而且知识产权归跨国项目组共同所有,才能保证技术不会被垄断,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极地保护项目受益,这符合全球生态治理的公平原则。”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加拿大的学员艾米支持奥拉夫的技术转让价格主张,但认为应设立 “发展中国家优惠条款”,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提供 50% 的价格减免;来自芬兰的学员埃利亚斯则倾向伊万的收益分配建议,觉得应成立 “北极原住民生态基金”,专门管理用于原住民生活改善的收益,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项目的研发成本报告和原住民贡献记录。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极地冰盖修复技术的成果转化,既要考虑研发团队的成本回收需求,也要尊重原住民的贡献,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可及性,不能让价格和知识产权成为技术推广的障碍。我们可以采用‘分级定价 + 共享产权 + 专项基金’的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推动技术可持续转化。”

他提出了具体的转化方案:技术转让方面,采用 “分级定价” 机制 —— 针对发达国家的极地保护项目,技术转让价格定为每套设备 50 万欧元,覆盖研发成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极地保护项目,实行 “基础成本 + 灵活付费” 模式,基础价格定为每套设备 20 万欧元,剩余费用可通过 “生态补偿积分” 抵扣,积分可通过开展极地生态保护活动获取;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极地保护项目,提供免费技术支持,仅收取设备运输和安装成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知识产权方面,采用 “共享产权” 机制 —— 将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和 “冰盖生态修复技术” 的知识产权归跨国项目组共同所有,每个参与国的团队都拥有技术使用权,但不得单独将技术转让给第三方;成立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联盟”,负责技术的后续更新和维护,联盟成员按研发投入比例享有技术改进的投票权。

收益分配方面,设立 “北极原住民生态基金”—— 从技术推广收益中提取 30% 注入基金,基金由联合国北极原住民保护组织和跨国项目组共同管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北极原住民的传统生态知识保护,收集和整理传统的极地保护经验;二是原住民的生活设施改善,建设清洁能源供应系统和生态住房;三是原住民的技能培训,培养原住民技术人员,让他们参与到极地冰盖修复项目中。

“我们还可以建立‘技术转化反馈机制’,让技术使用方定期反馈技术应用效果,根据反馈调整技术参数和转让价格,确保技术转化能持续适应全球极地保护的需求,” 陈守义补充道,“同时,技术联盟每年发布《极地冰盖修复技术转化报告》,公开成本回收、收益分配和基金使用情况,接受全球环保组织的监督。”

奥拉夫和伊万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艾米这时补充道:“我们在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技术推广中发现,发展中国家对技术价格非常敏感,‘分级定价 + 生态补偿积分’的模式能有效降低他们的使用门槛,比如格陵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