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攻坚期冲刺与跨洋生态危机应对

“不能只靠移植,” 来自多米尼加的学员卡洛斯摇了摇头,他想起阿拉瓦克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沿海生活了几百年,会用‘人工鱼礁’的方法,在珊瑚礁周边投放用石灰岩制成的鱼礁,吸引鱼类栖息,同时鱼类的排泄物能为珊瑚提供养分,促进珊瑚生长。”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珊瑚礁修复系统’,包括耐高温驯化珊瑚种苗、海水温度调节装置和珊瑚生长监测仪。耐高温驯化种苗经过实验室培育,能在 30℃的海水中正常生长;温度调节装置通过水下热泵技术,将珊瑚礁周边的海水温度降低 2-3℃;珊瑚生长监测仪能实时采集珊瑚的生长数据,包括存活率、钙化率和共生藻数量,为修复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迭戈带领,在古巴哈瓦那东部的珊瑚礁区域移植耐高温驯化种苗,泰诺人的年轻人帮忙清理珊瑚礁上的藻类,他们知道哪些区域的珊瑚最需要修复;第二组由索菲亚带领,前往牙买加蒙特哥贝,与马隆人合作,投放人工鱼礁并种植海草;第三组由卡洛斯带领,联合多米尼加的阿拉瓦克人,在珊瑚礁周边安装海水温度调节装置;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古巴、牙买加、多米尼加三国边境的海域搭建跨海域修复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修复力量。

海洋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正午的阳光晒得潜水服发烫,海水里的珊瑚骨架划伤了学员们的手臂,留下一道道血痕,学员们每天要在水下工作 6 个小时,回到船上时早已疲惫不堪。泰诺人部落的长老埃米利奥递过来一杯用椰子汁和薄荷叶调制的饮品:“这是我们海边的‘清凉饮’,能防暑降温,比你们带的运动饮料管用多了。”

迭戈接过杯子,喝了一口,清爽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埃米利奥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种植海草,还有其他应对珊瑚白化的方法吗?” 迭戈问道。

“我们会在珊瑚礁区域投放‘生态浮床’,在浮床上种植红树林幼苗,红树林的根系能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减少藻类生长,同时浮床能为珊瑚遮挡部分阳光,降低海水温度,” 埃米利奥指着远处的一片浮床,“你们看,那片浮床下方的珊瑚,白化率比其他地方低 40%,而且红树林长大后,还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迭戈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珊瑚礁修复系统进行了优化,在修复方案中加入 “生态浮床” 模块,采用当地的竹子和棕榈叶制作浮床,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适配性。同时,学员们还在沿海社区推广 “可持续渔业” 技术,指导渔民采用刺网捕鱼代替拖网,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同时设立禁渔期,让渔业资源得以恢复。

五天后的清晨,跨海域修复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古巴哈瓦那东部的珊瑚种苗存活率从 20% 提升到 60%;牙买加蒙特哥贝的人工鱼礁区域已吸引大量鱼类栖息,珊瑚的钙化率提高了 30%;多米尼加的海水温度调节装置让珊瑚礁周边的海水温度降低了 2.5℃,藻类覆盖面积减少了 50%。卡门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珊瑚礁可能已经彻底消失了。”

在珊瑚礁修复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渔民开展生产自救 —— 向他们传授 “海水养殖” 技术,养殖牡蛎和扇贝,弥补渔业减产的损失;指导他们建设 “生态旅游设施”,开发珊瑚礁潜水观光项目,吸引游客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珊瑚保护意识;培训他们使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珊瑚生长情况和海水质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索菲亚在牙买加蒙特哥贝的沿海社区,教渔民们使用珊瑚生长监测仪:“这个设备能实时显示珊瑚的生长数据,你们可以根据数据调整养殖和捕捞计划,在保护珊瑚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收入。”

马隆人部落的渔民胡安看着监测仪上的数据,眼里满是希望:“以前我们只知道捕鱼,不知道珊瑚对我们有多重要,现在有了这个设备,我们既能保护珊瑚,又能有收入,再也不用害怕无鱼可捕了。”

修复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海域修复指挥中心对 “海洋生态修复” 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复盘 —— 迭戈的 “珊瑚种苗移植” 方案加入了泰诺人的 “海草种植” 传统,通过海草和珊瑚协同生长,提高种苗存活率;索菲亚的 “人工鱼礁投放” 方案补充了马隆人的 “生态浮床” 经验,利用浮床和鱼礁结合,改善珊瑚生长环境;卡洛斯的 “海水温度调节” 方案则融入了阿拉瓦克人的 “可持续渔业” 方法,在修复珊瑚的同时保护渔业资源。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加勒比海,还可以推广到红海、印度洋等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修复项目中。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治理成果落地转化,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