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江湾暮春的跨区域研学标准落地与生态数据联动

B 市的试点组在当地的河流开展试点,发现河流的水位变化较大,标准里的 “观测点选择标准” 需要增加 “避开水位波动区” 的要求;河流的水生植物较少,标准里的 “水草覆盖率记录” 需要调整为 “水生植物覆盖率”,包含水草、藻类等。王老师说:“每个水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标准要兼顾共性和个性,才能真正落地。”

组 6:C 市水库课程试点组(李老师 + 15 名代表)

C 市的试点组在当地的水库开展试点,发现水库的水深较深,标准里的 “水下温度测量深度” 需要从 “1 米” 调整为 “2 米”;水库的鱼类多在深水区活动,标准里的 “观测时间” 需要从 “上午 9-11 点” 调整为 “下午 2-4 点”(此时鱼类会游到浅水区觅食)。李老师把这些调整建议整理成报告,强调 “标准要因地制宜,才能发挥作用”。

中午十二点,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试点暂告一段落,六个组汇总数据,形成《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适配性试点报告》,共收集适配问题 12 项,提出调整建议 15 条,涵盖 “观测指标调整”“食材替代”“表格优化” 等方面。小满将报告分发给张专家团队和三市代表,张专家感慨地说:“这些问题和建议都很有价值,是标准完善的关键依据,咱们要根据这些反馈,让标准既能统一要求,又能灵活适配!”

第二环节: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平台启用与测试(分三组开展)

下午一点,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平台启用仪式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小满拿着数据采集终端,站在台上,屏幕上显示着平台的首页:“各位试点人员、各位代表、各位专家,今天启用的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平台,是在江湾原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升级的,新增‘跨市数据协同分析’‘标准适配建议库’‘成果可视化展示’三大功能,能实现‘数据实时传、问题共同解、成果一起用’,为全省生态研学提供数据支撑!”

小满现场演示平台核心功能:

数据实时上传:在终端输入江湾的鱼类洄游数据(鲫鱼 30 条、鲤鱼 15 条,水温 18℃),点击 “上传”,三市的平台终端瞬间同步显示,延迟时间不足 1 秒;

跨市协同分析:在平台上勾选江湾与三市的水温数据,点击 “分析”,平台自动生成折线图,标注 “江湾水温最高(18℃),C 市水库最低(15℃)”,并给出 “水温差异影响洄游速度,建议联合调整水温调控措施” 的分析结论;

标准适配建议库:将试点中收集的 15 条调整建议录入平台,按 “水域类型” 分类(江湾、湖泊、河流、水库),其他地区可查询参考,还能补充新的建议;

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自动将试点数据生成 “全省研学试点成果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地区的试点进度和成效,直观展示标准落地情况。

A 市的吴老师体验后,激动地说:“这个平台太实用了!以前我们做跨区域观测,数据要靠邮件传,分析要靠人工算,效率很低;现在平台能实时同步、自动分析,还能共享适配建议,真正实现了‘数据联动’,以后全省的研学实践都能靠这个平台协同推进!”

数据平台启用后,试点人员和代表们分成三组,测试平台的不同功能:

数据上传测试组:在不同试点点采集数据,测试上传速度和准确性;

协同分析测试组:选择不同地区的关联数据,测试分析结论的科学性;

建议库测试组:录入新的适配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