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江湾暮春的跨区域研学标准落地与生态数据联动

陈守义带着试点组在江湾一号试点点,严格按照全省课程标准开展《鱼类洄游观测课》。标准要求 “每小时记录 1 次鱼的种类、数量、洄游方向,同步测量水温、PH 值,数据误差需控制在 5% 以内”。陈守义教学员们如何按标准操作:“大家先按标准确定观测范围 —— 直径 10 米的圆形区域,然后用望远镜计数,每 5 分钟清点 1 次,取平均值,这样能减少误差;水温要在水下 1 米处测量,避免表面水温影响数据。”

A 市的代表小敏第一次按全省标准操作,好奇地问:“陈爷爷,江湾的洄游通道很明显,我们 A 市的湖泊没有明显通道,观测范围怎么确定啊?”

“这就是今天试点要解决的适配问题,” 陈守义笑着说,“标准里写的‘直径 10 米’是参考值,你们可以根据湖泊的实际情况,调整为‘直径 15 米’,同时增加‘鱼群分散度记录’,这样更符合湖泊的特点,咱们把这个调整建议记录下来,反馈给专家团队。”

学员们严格按标准操作,有的负责计数,有的负责测水质,有的负责记录数据。一小时后,第一次记录完成:江湾一号试点点观测到鲫鱼 30 条、鲤鱼 15 条,洄游方向以浅滩产卵区为主(占比 85%),水温 18℃,PH 值 7.2,数据误差 3%,符合标准要求。小敏同步记录 A 市湖泊的试点数据:鲫鱼 22 条、鲤鱼 10 条,洄游方向分散(产卵区占比 55%),水温 16℃,PH 值 7.3,误差 4%,也符合标准,但需要调整观测范围和记录指标。

“标准不是死的,” 陈守义说,“要根据不同水域的特点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在全省推广。咱们把这些适配问题整理成报告,帮助专家团队完善标准。”

组 2:江湾《生态饵料制作课》试点组(老张 + 15 名试点人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老张带着试点组在江湾二号试点点,按全省标准开展《生态饵料制作课》。标准要求 “使用本土食材,24 小时内完全降解,诱鱼持续时间不低于 3 小时,且只吸引目标鱼(鲫鱼、鲤鱼)”。老张教学员们按标准制作饵料:“标准配方是‘槐花瓣 10 克 + 麦麸 20 克 + 温水 25 毫升’,咱们先称取食材,误差不能超过 1 克,然后按步骤混合揉制,静置 10 分钟,让食材充分融合。”

B 市的代表老吴有多年的湖泊钓鱼经验,他发现 B 市的槐花瓣较少,无法按标准比例制作饵料,便提出调整建议:“我们 B 市的芦苇芽很多,可以用‘芦苇芽 10 克 + 麦麸 20 克 + 温水 25 毫升’代替,这样既符合‘本土食材’要求,又能保证饵料效果,咱们可以测试一下这个替代配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张支持老吴的建议,同步制作标准配方和替代配方,进行对比测试。两小时后,测试结果显示:标准配方的诱鱼持续时间 3.5 小时,吸引目标鱼占比 90%;替代配方的诱鱼持续时间 3.2 小时,吸引目标鱼占比 88%,均符合标准要求。老吴兴奋地说:“这个替代配方可行!说明标准的核心要求(本土、降解、诱鱼)能通过不同食材实现,专家团队可以在标准里增加‘本土食材替代清单’,方便不同地区使用。”

学员们还测试了饵料的降解速度 —— 两种配方 24 小时内均完全降解,水质无变化,符合标准。老张说:“这就是试点的意义,能发现标准在不同地区的落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让标准更具普适性。”

组 3:江湾课程标准适配问题收集组(李师傅 + 15 名试点人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李师傅带着试点组在江湾三号试点点,专门收集课程标准在江湾的适配问题。学员们发现,江湾的浅滩较多,标准里的 “深水区观测方法” 需要简化;江湾的鱼类种类较丰富,标准里的 “鱼类识别图谱” 需要补充本地特有鱼类(如翘嘴鲌)的特征。李师傅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咱们要全面收集问题,不仅是操作层面的,还有内容层面的,这样专家团队才能全面完善标准。”

学员们还访谈了参与试点的校园社团代表,收集孩子们的反馈。五年级的小宇说:“标准里的‘数据记录表格’有点复杂,能不能加一些漫画图标,让我们更容易看懂?” 李师傅把这个建议也记录下来:“校园场景的适配很重要,要让孩子们能轻松理解和操作标准,这样生态教育才能落地。”

组 4:A 市湖泊课程试点组(吴老师 + 15 名代表)

A 市的试点组在当地的湖泊开展试点,重点测试标准与湖泊水域的适配性。吴老师发现,湖泊的水流较慢,鱼类洄游速度比江湾慢,标准里的 “洄游速度记录间隔” 需要从 “每 30 分钟” 调整为 “每 1 小时”;湖泊的杂鱼较多,标准里的 “诱鱼专一性” 指标需要从 “90%” 放宽到 “85%”。这些调整建议都被详细记录,同步上传到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供专家团队参考。

组 5:B 市河流课程试点组(王老师 + 15 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