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市的四个远程观测组同步开展记录,通过升级后的数据平台与江湾实时共享数据。王局长在邻市的主观测点,实时分析两地数据差异:“江湾的荷花 - 鱼类共生指数(花粉密度 × 鱼类数量)是 2400,咱们邻市的是 900,差距很大,这说明江湾的生态保护措施更有效,咱们要全面学习江湾的经验,从荷花养护到水质改善,一步步落实。”
远程观测组还发现,江湾的荷花塘里,每平方米有 3 株荷花,邻市的湖泊每平方米只有 1.5 株。王局长说:“荷花数量少,花粉自然少,鱼也少。咱们回去后要在湖泊里补种荷花,按照江湾的密度来种,同时学习江湾的生态饵料推广,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荷花 - 鱼类共生对比观测暂告一段落,八个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 - 邻市荷花 - 鱼类共生对比观测报告》,明确了 “花粉密度差异”“鱼类聚集差异”“水质指标差异”“荷花长势差异” 四大核心差异,并提出了 “补种荷花”“提高溶解氧”“保护传粉昆虫”“推广生态饵料” 四项具体改进建议,为邻市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方案。
第二板块:江湾生态数据平台升级与预警功能测试(分三组开展)
下午一点,数据平台升级发布会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小满拿着测试终端,站在台上,屏幕上显示着升级后的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界面:“各位代表、各位老师,今天升级的平台新增了三大预警功能:一是水质异常预警,当 PH 值低于 6.8 或高于 7.5、溶解氧低于 6 毫克 / 升时,平台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二是鱼类减少预警,当鱼类数量比历史同期减少 20% 时,触发预警;三是极端天气预警,提前 24 小时推送暴雨、高温等天气对生态的影响及应对方案。每个预警都会附带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水质异常时,建议种植水生植物;鱼类减少时,建议投放生态饵料。”
小满现场演示预警功能测试:
水质异常预警测试:工作人员模拟输入 PH 值 6.5,平台瞬间弹出预警弹窗,显示 “水质偏酸,建议种植苦草、狐尾藻,调节水质”,同时推送苦草种植教程;
鱼类减少预警测试:模拟输入鱼类数量比同期减少 25%,平台触发预警,建议 “投放玉米、麦麸制作的生态饵料,补充鱼类食物,同时检查是否有污染物流入”;
极端天气预警测试:模拟推送高温预警(未来 24 小时气温达 35℃),平台建议 “在水域周边种植遮阳植物,避免水温过高影响鱼类生存”。
邻市的吴老师体验后,激动地说:“这个预警功能太实用了!以前我们发现水质问题,要找专家咨询,耽误时间;现在平台直接给解决方案,还能下载教程,普通居民和学生都能操作,真正实现了‘人人能保护’!”
数据平台升级后,学员和代表们分成三组,测试不同的预警功能:
水质预警测试组:在不同观测点采集水样,输入平台,测试预警准确性;
鱼类预警测试组:模拟不同的鱼类数量变化,测试预警触发的灵敏度;
天气预警测试组:结合天气预报,测试平台推送的应对方案是否可行。
邻市的钓友老吴在水质预警测试组发现,当输入邻市湖泊的溶解氧数据 7 毫克 / 升时,平台虽然没触发预警,但推送了 “建议种植水生植物,将溶解氧提高到 8 毫克 / 升以上” 的优化建议。“这个功能太贴心了,” 老吴说,“不仅有预警,还有优化建议,帮助我们持续改善生态,而不是只解决紧急问题。”
第三板块:标准化研学课程校园推广与观测社团组建(分三组开展)
下午三点,校园推广活动在江湾的校园推广区举行,学校代表和学员们分成三组,推进课程落地与社团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