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市的学生小宇第一次用采集器,好奇地问:“陈爷爷,为什么要测花粉密度啊?它和鱼有什么关系呢?”
“花粉是鲫鱼夏季的重要食物,” 陈守义笑着说,“花粉密度高,鱼聚集得就多,这就是共生关系。咱们测准密度,对比江湾和邻市的数据,就能知道哪个地方的共生关系更健康,进而帮助邻市改善生态。”
队员们轮流采集花粉,有的负责对准雄蕊,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信息。十分钟后,第一次采集完成:江湾一号观测点的荷花花粉密度是每平方米 80 粒,周围观测到鲫鱼 30 条、鲤鱼 12 条。小宇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湖泊观测点数据对比 —— 邻市湖泊的花粉密度是每平方米 50 粒,周围观测到鲫鱼 18 条、鲤鱼 8 条。
“差异好大!” 小宇兴奋地说,“江湾的花粉更多,鱼也更多,是不是因为江湾的荷花长得更好啊?”
陈守义点头:“有这个原因,也因为咱们江湾定期清理荷花塘的杂物,给荷花提供了好的生长环境。邻市的湖泊可能杂物多,影响了荷花生长,咱们把这个分析写进报告,给邻市提建议。”
组 2:江湾鱼类聚集观测组(老张 + 15 名队员,含 5 名邻市钓友)
老张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负责记录鱼类聚集与荷花生长阶段的关联。邻市的钓友老吴有多年的湖泊钓鱼经验,他拿着水下共生观测仪,观察着荷叶下的鱼群:“江湾的鲫鱼喜欢在盛花期的荷花下聚集,凋谢期的荷花下鱼很少;我们那边的湖泊,不管什么阶段的荷花,鱼都很分散,这可能和荷花的整体长势有关。”
老张点头:“江湾的荷花成活率有 90%,盛花期能持续 20 天;你们那边的荷花成活率可能只有 70%,盛花期短,鱼自然分散。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你们那边可以学习江湾的荷花养护方法,比如定期换水、适量施肥,提高荷花成活率。”
小主,
队员们还发现,江湾的荷花叶片面积平均比邻市的大 15%,能给鱼提供更多遮阴。老吴说:“叶片大,遮阴多,鱼更愿意待在下面,这也是江湾鱼多的原因。咱们回去后要改进荷花品种,种叶片大的品种,改善鱼的栖息环境。”
组 3:江湾水质与共生关联观测组(李师傅 + 15 名队员,含 5 名邻市老师)
李师傅带着队员在江湾三号观测点,重点记录水质对荷花 - 鱼类共生的影响。他用水质检测仪测了水温、PH 值、溶解氧:“江湾的水温 28℃、PH 值 7.2、溶解氧每升 9 毫克,都是最适合荷花和鱼生长的数值。咱们每小时测一次,看看水质变化会不会影响共生关系。”
邻市的老师吴敏负责同步记录邻市湖泊的水质数据:“我们那边的水温 26℃、PH 值 7.3、溶解氧每升 7.5 毫克,溶解氧比江湾低,这可能影响了荷花的生长和鱼的活跃度。”
李师傅说:“溶解氧低,荷花的光合作用会减弱,花粉产量减少;鱼的呼吸也会受影响,活跃度降低,自然聚集得少。咱们可以建议邻市在湖泊里种更多水生植物,比如苦草、狐尾藻,提高溶解氧。”
组 4:江湾蜻蜓与共生辅助观测组(赵叔 + 15 名队员,含 5 名邻市学生)
赵叔带着队员在江湾四号观测点,记录蜻蜓对荷花 - 鱼类共生的辅助作用。队员们发现,蜻蜓在采蜜时会碰落更多花粉,增加花粉密度,进而吸引更多鱼。邻市的学生小敏说:“我们那边的蜻蜓很少,可能也是花粉分散、鱼少的原因,以后我们要保护蜻蜓的栖息地,比如少用农药、保留岸边的杂草。”
赵叔笑着说:“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保护蜻蜓,就是保护荷花和鱼,这就是跨区域观测的意义 —— 发现问题,找到根源,共同解决。”
组 5-8:邻市湖泊远程观测组(王局长 + 40 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