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区组(李姐):汇报了荷花生长阶段与鱼类活动的关联,“盛花期荷花周围目标鱼(鲫鱼、鲤鱼)占比 80%,杂鱼占比 20%;凋谢期目标鱼占比 50%,杂鱼占比 50%,这对饵料研发很有意义 —— 盛花期可以多用花粉,凋谢期要减少花粉,避免吸引杂鱼。”
北社区组(赵叔):汇报了水鸟与荷花 - 鱼类的三角共生关系,“我们记录到 3 只白鹭每天捕食 2-3 条小鲫鱼,同时会碰落 10-15 粒花粉,间接增加花粉散落密度,吸引更多鱼类,这种‘捕食 - 促进’的平衡,让荷花塘的生态系统更稳定,以后要保护水鸟栖息地,维持这种平衡。”
中社区组(孙姨):汇报了夜间鱼类行为数据,“夜间鱼类主要在荷叶根附近休息,活动频率比白天低 60%,且多为单独活动,没有集群现象,这提示我们夜间观测要重点关注荷叶根区域,同时避免强光惊扰鱼类休息。”
老师们听得认真,不时举手提问。来自市实验小学的刘老师问:“张教授,这些数据能不能用于小学科学课?比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与动物共生关系。”
张教授笑着点头:“完全可以!江湾的观测数据很贴近生活,比如荷花花粉吸引鲫鱼,就像校园里的蜜蜂采蜜传播花粉,都是共生关系。我们可以和学校合作,开发‘校园生态观测’课程,让学生把江湾的经验用到校园里。”
数据复盘会最后,小满和张教授一起发布了《江湾盛夏生态观测白皮书》,汇总了所有观测数据、分析结论和应用建议,免费分发给各社区和学校。王科长接过白皮书,激动地说:“这份白皮书是咱们区生态教育的宝贵资料,以后要作为学校科学课的补充教材,让更多学生了解生态、参与生态保护!”
第二环节:夏季生态饵料推广会(赵叔牵头)
上午十点半,饵料推广会在观景平台的西侧举行。赵叔拿着夏季生态饵料的成品,站在演示台前:“各位老师、各位钓友,今天咱们推广的夏季生态饵料,是在春季配方基础上优化的,有两个核心改进:一是加了莲子粉,提高高温稳定性,32℃下 2 小时不融化;二是加了荷花花粉,延长诱鱼时间,能持续 4 小时吸引目标鱼,而且 24 小时内完全降解,不污染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叔现场演示饵料制作步骤:
食材准备:莲子粉 25 克、荷叶碎 15 克、荷花花粉 5 克、温水 25 毫升(水温 30℃左右,太高会破坏花粉营养);
混合搅拌:先将莲子粉和荷叶碎混合均匀,加入荷花花粉,轻轻搅拌 1 分钟,避免花粉结块;
揉制成团:慢慢加入温水,边加边揉,直到饵料软硬适中(像耳垂硬度),静置 5 分钟,让食材充分融合;
成型挂钩:将饵料分成 10 克左右的小团,挂钩时轻轻捏紧,露出钩尖 1 毫米,方便鱼类咬钩。
“大家注意,荷花花粉要选盛花期的,香味更浓,诱鱼效果更好,” 赵叔一边揉饵料,一边提醒,“而且不能加太多,5 克就够了,太多会吸引杂鱼,反而影响钓获。”
老师们和钓友们纷纷上前尝试制作。刘老师跟着步骤揉饵料,虽然第一次做的饵料有点散,却依旧很开心:“这个饵料制作很简单,材料也容易找,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课上做,既学了技能,又懂了生态保护。”
饵料推广会还设置了 “饵料效果测试区”,赵叔和几位钓友现场演示钓鱼,用优化后的夏季生态饵料,15 分钟内钓上 3 条鲫鱼,没有一条杂鱼。“大家看,这就是生态饵料的优势,” 赵叔举着钓上的鲫鱼,“只吸引目标鱼,不吸引杂鱼,既提高钓获效率,又保护水生态,一举两得。”
推广会最后,各社区和学校与江湾生态保护联盟签订了 “生态饵料推广协议”,江湾将免费提供饵料配方和技术指导,帮助各社区建立饵料制作示范点,学校则将饵料制作纳入劳动课或科学课,推广生态钓鱼理念。
第三环节:跨社区研学成果展参观
上午十二点,成果展参观正式开始。成果展分为三个展区,由各社区的观测队员担任讲解员,引导老师们和居民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