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江湾暮春的鱼类洄游研究与跨社区生态协作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队员发了任务卡和观测套装,给每位研发员发了评分表和实验杯;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记录洄游鱼群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分析它们的迁徙规律;还要研发能快速降解、不污染水的生态饵料,知道怎么钓鱼才不影响鱼的洄游;最后把所有数据整理成档案,为江湾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上午八点整,观测与研发培训正式开始,两个板块同步推进。

第一板块:鱼类洄游观测培训(刘研究员 + 核心团队)

刘研究员拿着鱼类标本,站在数据汇总区的投影幕前:“大家看,鲫鱼的体型偏扁,鳞片是银灰色,洄游时喜欢成群,速度较慢;鲤鱼的体型偏圆,鳞片偏金黄色,洄游时多单独或小群,速度较快。咱们观测时要注意 —— 浅滩东侧是产卵区,鱼群多往东侧游;西侧是觅食区,鱼群吃饱后会往西侧游,记录时要标注清楚方向。”

投影幕上播放着往年的洄游视频,银色的鱼群在水里有序游动,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咱们用的水下摄像头能拍摄水下 3 米范围,” 刘研究员指着摄像头,“每小时拍 10 分钟,同时人工计数,两种数据对比,误差能控制在 5% 以内。遇到鱼群密集时,别慌,先记种类,再估算数量,宁少勿多,保证数据准确。”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刘研究员,遇到受伤的鱼怎么办?”“要是突然下雨,摄像头会不会坏?” 刘研究员都耐心解答,还现场演示了摄像头的防水操作,让队员们亲手调试设备,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

第二板块:生态饵料研发培训(李师傅 + 研发团队)

李师傅在饵料区搭建了简易实验台,每个实验杯里装着 500 毫升江湾水,旁边摆着水质试纸:“咱们研发的饵料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 24 小时内降解,不会在水里留残渣;二是只吸引目标鱼(鲫鱼、鲤鱼),不吸引杂鱼;三是不会改变水质 PH 值,保证在 7.0-7.5 之间。一会儿大家分组做实验,每小时测一次水质,记录饵料的变化。”

研发员们分成四组,每组由一位社区代表带队。东社区的老周组率先动手,老周拿着电子秤,精确称取 20 克野麦籽、10 克槐花瓣,磨成粉后加温水揉成团:“往年我用野麦籽钓鲫鱼,今天加槐花瓣,试试能不能提高诱鱼性,还不吸引杂鱼。”

西社区的阿强组则尝试用芦苇芽和天然酵母:“芦苇芽切碎了发酵,有自然的香味,应该能吸引鲤鱼,而且容易降解,不会污染水。”

南社区的李姐组创新加入了少量蜂蜜:“蜂蜜能增加甜味,吸引鲫鱼,但不能多,多了会吸引蚂蚁,还可能让水质变甜,影响其他生物。”

北社区的赵叔组则做对比实验,一组加化学香精,一组不加,看看生态饵料和普通饵料的水质影响差异。“咱们得证明生态饵料的优势,” 赵叔说,“以后才能让更多钓友用生态饵料,保护江湾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