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真相显露(四)

史弥远慌忙跪下,磕头道:“老臣冤枉!梁、薛二人所为,老臣一概不知啊!”

“若老臣真有纵容下属之举,甘愿受罚,求陛下明察!”

“是吗?” 赵昀看完证据,龙颜大怒,冷笑一声,“来人!即刻逮捕梁成大、薛极,严加审讯!”

殿前司禁军立即上前,将二人押下。梁成大面如死灰,薛极则瘫软如泥,再无方才的嚣张气焰。

史弥远见状,立即出列,跪伏在地,痛心疾首道:“老臣识人不明,举荐此等奸佞,致使朝廷陷入危机,罪该万死!”

“请陛下罢免老臣相位,以谢天下!”

赵昀看着这位辅佐自己多年的老臣,心中五味杂陈,长叹一声:“史相…… 你年事已高,近日劳心劳力,不如暂且回府休息。”

史弥远额头触地,声音颤抖:“老臣…… 领旨。”

随即,赵昀目光阴冷地看向吴潜,冷冷道:“吴潜,你御下不严,蒙古使节被杀一案,你难辞其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念你往日公忠体国,不予深究,免去丞相之职,归家反省去吧!”

赵昀话音落下,史弥远与吴潜顿时如遭雷击,瘫倒在地。

他们心中清楚,皇帝正值壮年,早有亲政的打算。

如今各打五十大板,看似在平息争端,实则意味着自己的政治生涯,在这一刻彻底终结了。

退朝之后,史弥远返回相府,脸色阴沉如墨。

一名幕僚见状,心中忐忑,小心翼翼地开口探寻:“相爷,当下形势于您极为不利,依小人之见,不如……来个以退为进?”

“相爷您可上书请辞,暂且避开这风头,待日后风波平息,再谋划往后之事。”

史弥远目光闪动,如暗夜寒星,精光闪烁,沉默良久,缓缓点头道:“去传话吧,就说本相心力交瘁,即将辞官归隐。”

幕僚轻声应下,转身便要离去。

“等等!”史弥远稍作停顿,继而叮嘱道,“此番上书请辞,本相是真心实意要归隐!”

“相爷……”幕僚满心疑惑,不敢置信,还欲再问,却被史弥远挥手打断,“去吧!如今已然到了本相该退场的时候!”

随后接连三日,史弥远连续三次呈上奏章,恳请辞官。

赵昀三次拒绝他的请求,最终“勉为其难”地应允了史弥远的奏请,同时赐下千金,领太师衔,并加封为会稽郡王。

自那之后,史弥远深居相府,闭门谢客。

与此同时,临安城的百姓听闻了史弥远的行径,对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往昔,他身为相国,权倾朝野,百姓们对他敬畏有加;可如今,真相大白于天下,百姓们纷纷对他唾弃不已。

走在临安城的大街小巷,时不时便能听到人们对他的咒骂之声。 相府中的下人们,也都人心惶惶。

有的悄悄收拾行囊,打算另谋出路;有的则在背地里交头接耳,对史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

史弥远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悲凉,当下便遣散了府中的大部分下人,仅留下几个贴身伺候多年的老仆。

他又将相府中的财物,一部分捐赠给城中贫苦百姓,一部分分给了那些追随他多年的亲信。

随后,在临安城外一处幽静的山谷中,购置了一座小宅院,带着家人搬至此处,过上了隐居生活。

每日,他清晨早起,打理院子里的花草;午后时分,坐在庭院之中,沏上一壶香茗,静静地翻看书籍。

此时的他,已然没了往昔的勃勃野心与无尽欲望,只求能在这宁静的山谷里,安然度过余生。

杨过离开皇宫后,张弘范私下寻到他,神色凝重地劝谏道:“木教主,陛下对明教存有戒心。”

“即便吴潜已不在朝堂,但其党羽遍布朝野上下,势力盘根错节。”

“往后时日,难保不会再有诸如李潜、张潜之类的人物冒出来。”

“自古以来,没有哪位皇帝能容忍威胁皇权以及自身性命的势力存在。”

“木教主,日后行事,务必多加小心,谨防不测。”

杨过抬眼望向西湖方向,那里有史弥远的别院,目光深邃难测,若有所思地说道:“多谢张大人提醒。”

“不过,我更想会会这位‘隐居’的史太师……有些事情,我想当面问个明白。”

当夜,西湖别院内,月光如水般倾洒而下,仿若为整个庭院铺上了一层银霜。

史弥远正独自沉浸在棋局之中,与自己对弈得全神贯注。

忽然,窗外传来一声极轻的响动,他警惕地抬起头,只见杨过不知何时已悄然立于窗前。

月光洒在他身上,为其镀上一层梦幻般的银边,恰似从天而降的谪仙人。

“史太师好雅兴。”杨过声音平静,打破了夜的静谧,“贸然不请自来,还望太师海涵。”

史弥远手中的棋子“啪”的一声落在棋盘上,脸上旋即露出一抹笑容,说道:“难得木教主深夜到访寒舍,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