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本散居的倭国百姓强行迁移到指定的、易于管理的“屯垦点”或“农庄”集中居住,四周设立栅栏或围墙,实行严格的出入管理。
所有劳动力被编成生产队,在明军士兵或朝鲜监工的看守下,集体前往指定田地劳作,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
收获的粮食绝大部分上缴作为军粮和赋税,只留下极少部分维持农庄居民的基本生存。
生活物资也由镇守府统一调配、定量发放。
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剥夺了倭国农民的生产剩余和人身自由,将他们变成了纯粹的劳动工具,既能高效地为驻军提供粮食,又能彻底瓦解其反抗的社会基础,防止他们支援山中的反抗势力。
而统治九州的班底。
就是朝阳省班底。
征服九州后,这些朝鲜籍军官和士兵成为了他统治九州的重要依靠力量。
相比本州大量使用“倭协军”,李成梁更信任跟他从朝鲜过来的“朝阳省”子弟兵。
这些人在语言、文化上更接近大明,且对李成梁个人忠诚度较高。
许多朝鲜籍军官被任命为各地“农庄”的管理者、基层据点的守备,或者协同军的监军、中层指挥官。
对九州的倭国百姓更强硬,更直接。
九州也有倭国协同军,但规模和受信任程度远不如本州。
对倭国本土文化的打压更为彻底,强制推行汉化政策的力度更大,反抗的代价也更高。
任何被视为“怀恋旧主”的行为都可能招致残酷镇压……甚至到了现在,想想都犯罪……
李成梁已经开始尝试从朝阳省少量移民至九州,填充因战争减少的人口,并作为更可靠的统治基础。
虽然规模还不大,但代表了未来的一个方向……
总的来说,李成梁统治下的九州,更像一个巨大而严酷的军事农场和堡垒。
他用铁腕和简单直接的农庄模式,维持着这片土地的秩序和产出,而他本人,则安然享受着这份在帝国边缘、无人制约的权力与自在。
他宁愿在这片他亲手打下的、由他说了算的土地上,一直待到生命的尽头。
当戚继光在京都收到李成梁这封带着复杂情谊和鲜明个人风格的回信时,想必也会感慨万千。
两位老帅,不同的选择,勾勒出帝国扩张前沿的两种面貌,也预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晚年归宿……
新年到了……
所有有汉人的地方,都在同一天,开始欢度新春。
迎接万历二十五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