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曹府主母3

建安十七年,秋。

许昌以北,黄河之畔,一座新兴的“格物院”悄然落成。这里没有吟诵经典的儒生,只有叮当作响的铁锤、飘散的烟囱和日夜不息的炉火。院内汇聚的,是凌霄以重金和“奇技淫巧”之名,从各地网罗来的能工巧匠、落魄方士,甚至是对算学格物有兴趣的寒门子弟。

核心工坊内,热气蒸腾。一座改良后的高炉正吞吐着赤红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金属熔炼的特有气味。

“主母,您看!”一个满脸烟灰、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年轻工匠,指着刚刚浇铸成型、仍在散发着高温的金属构件,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按照您给的图样和‘分段建造、榫卯铆接’的法子,这‘龙骨’和‘肋材’的强度,远超旧法!”

凌霄戴着特制的厚布手套,轻轻敲击着那灰黑色的构件,发出沉闷坚实的回响。这是利用新发现的澳洲“黑金”(优质煤炭)和初步改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尝试建造的远洋海船关键部件。比传统木船更坚固,更能抵御风浪。

“还不够。”凌霄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精准,“接缝处的韧性需再提升。远洋之上,狂风巨浪,一丝瑕疵便是船毁人亡。还有风帆索具的改进,必须更快,更灵活。”

“是!属下明白!”工匠首领,名为马钧的年轻人,用力点头,眼中没有丝毫被指责的沮丧,只有遇到知音和挑战的兴奋。在这里,技艺的精进是唯一的准则。

另一边,几个老农模样的“研究员”,正小心翼翼地将几株来自美洲的、开着紫色小花的藤蔓植株移栽到特制的暖房里。这是凌霄特意叮嘱寻找的“金薯”(红薯)和“土蛋”(土豆)的种苗,经过几代筛选,正在努力适应北方的气候。

“主母,此物耐旱高产,若真能推广,天下再无饥馑矣!”老农捧着沾满泥土的块茎,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凌霄点点头,目光却投向更远处,那里有匠人正在试验利用新大陆带回的某种树胶改良车轮减震,还有人在研究如何将猛火油的运用从战场延伸到航海信号……

“格物院”,是她播下的第一颗工业革命的种子。虽然微弱,却在乱世的土壤中,顽强地汲取着来自整个星球的养分,准备破土而出。

……

建安十八年,春。

邺城,魏公府(曹操已晋位魏公)。一场小型的军议正在偏厅进行。参与的都是核心中的核心:曹操、夏侯惇、曹仁、以及悄然返回的凌霄。

议题表面是如何应对孙权在合肥方向的挑衅,但气氛却有些微妙。

“主公,孙权小儿,屡次犯境,张辽虽勇,然江东水军犀利,长久下去,恐非良策。”夏侯惇声如洪钟,主张调集重兵,予其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