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年代小丫头的快乐生活21

第二十一章 举家迁居赴京华,邻里风波暖新居

七十年代末的北京,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长安街的车流日渐增多,胡同里的叫卖声愈发清脆,高校周边的居民区也多了不少外来求学、工作的身影。晓丫在北大读大二这年,心里一直揣着个念想——把爹娘和陈大爷接到北京来住。

一来,林老实和王秀兰年纪渐长,在靠山屯干农活越来越吃力;陈大爷年近七旬,独自生活让人放心不下。二来,晓丫和陈向阳学业稳定,两人都拿到了校级奖学金,加上系统源源不断的奖励,经济条件早已宽裕,足够支撑一家人在城里的开销。更重要的是,陈向阳通过导师的关系,帮林老实联系了北京一家家具厂的木工岗位,专业对口,待遇也不错;王秀兰则可以在家打理家务,照顾陈大爷,一家人团聚,再不用忍受相思之苦。

这个想法和陈向阳一提,立刻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陈向阳利用周末时间,四处打听租房的消息,晓丫则给家里写了封信,详细说明了情况。林老实和王秀兰接到信后,又惊又喜,心里却有些犹豫——在靠山屯住了一辈子,舍不得熟悉的邻里和土地。陈大爷倒是看得开,劝道:“老实、秀兰,丫蛋儿和向阳在城里有出息了,想让咱们享福,咱们就去吧!一家人团聚,比啥都强。”

村里的乡亲们听说晓丫要接家人去北京,都赶来送行,送来了不少土特产:自家种的花生、晒干的红枣、亲手做的鞋垫,还有攒了很久的粮票和布票。李富贵书记握着林老实的手说:“老实兄弟,你们家丫蛋儿是咱们靠山屯的骄傲!到了北京,好好过日子,常给家里写信!”

林老实和王秀兰含泪点头,心里满是不舍。晓丫和陈向阳特意请假回了一趟靠山屯,帮着收拾行李。系统也适时送上了搬家福利:【叮!检测到宿主即将举家团聚,奖励:北京三环内两居室住房一套(带小院)、全套实木家具(床、桌椅、衣柜、沙发)、现金两千元、全国通用粮票五百斤、布票两百尺、工业券一百张、家用电器三件套(黑白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厨房用品全套!已完成房屋交接,钥匙存放于小院门口脚垫下!】

看到系统奖励,晓丫又惊又喜——两居室带小院,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简直是天大的惊喜!还有全套家具和家用电器,省去了搬家后的诸多麻烦。她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林老实和王秀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跟着晓丫和陈向阳来到北京的新居,推开小院门,看到整洁的房屋、崭新的家具和电视机,才彻底放下心来。

新居坐落在一个老胡同里,青砖灰瓦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种着几株月季和石榴树;屋内是两室一厅,采光极好,实木家具透着温润的光泽,黑白电视机摆放在客厅的八仙桌上,电风扇和洗衣机放在墙角,厨房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王秀兰摸着崭新的洗衣机,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日子,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

陈大爷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满院的花草,笑着说:“还是丫蛋儿有福气,让咱们也能在城里享清福。”

接下来的几天,一家人忙着安顿下来。林老实去家具厂报了到,厂长听说他是陈向阳导师推荐的,又看了他做的木工活样品,当即让他负责核心的家具打磨工序,工资待遇比预想的还要好;王秀兰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小院里的月季被她打理得枝繁叶茂,还在墙角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上了青菜和西红柿;陈大爷则每天在胡同里散步,和邻居们聊天,很快就和几位退休老人熟络起来。

晓丫和陈向阳周末都会回家团聚。王秀兰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家乡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酸菜饺子,还有用系统奖励的面粉蒸的白面馒头,让两人在城里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林老实则会给他们讲家具厂的趣事,陈大爷会分享胡同里的新鲜事,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吃着水果,聊着天,其乐融融。

这天周末,晓丫和陈向阳刚回到家,就听到小院外传来一阵争吵声。两人连忙走出院子,只见隔壁的张大妈正和一个年轻媳妇吵得不可开交,周围围了不少邻居。

张大妈是胡同里的老住户,退休前是小学老师,为人热心肠,但性子有点急;年轻媳妇是刚搬来的,叫刘敏,丈夫在工厂上班,她在家带孩子,平时不爱与人交往。

“你家孩子能不能管管?天天在屋里跑跳,吵得俺家老头子睡不着觉!” 张大妈叉着腰,大声质问道。

刘敏抱着怀里的孩子,脸色也不好看:“张大妈,孩子还小,不懂事,跑跳几下怎么了?谁家孩子不吵闹?你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

“小题大做?” 张大妈气得脸通红,“俺家老头子有高血压,需要静养,你家孩子从早到晚跑跳,咚咚咚的,俺老头子根本休息不好!俺跟你说了好几次了,你都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