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奏疏递给林宸,没有说话,想看看林宸的反应。
林宸看完,面色平静,将奏疏轻轻放回御案:“殿下,郑森之才,于收复台湾有大用,其忠心,臣可作保。至于讲武堂,所有教官、学员,皆忠于陛下,忠于殿下,所学皆为报效国家。此等言论,无非是见不得国家强盛,见不得殿下拥有得力臂助的腐儒之见,欲行挑拨离间之伎俩耳。”
他坦然地看着朱慈烺:“殿下若觉臣有专权之嫌,或对郑森有所疑虑,臣可立刻辞去讲武堂督办一职,并将郑森调离。一切但凭殿下圣裁。”
他以退为进,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太子。
朱慈烺看着林宸坦荡的眼神,回想起自监国以来林宸的尽心辅佐,以及格物院、海军带来的一次次胜利,那丝疑虑很快烟消云散。他拿起奏疏,直接扔进了旁边的废纸篓。
“太师何必如此?孤若疑太师,岂非自毁长城?此等离间君臣、阻碍国策之言,今后不必再呈于御前!”朱慈烺语气坚决,“郑森之事,孤信太师眼光。攻台大计,照常进行!”
四、 风帆扬起,目标东宁
朝堂上的小风波未能影响大局。随着新式武器的验收合格和登陆方案的不断完善,收复台湾的最终决策,在监国太子主持的御前会议上正式确定。
旨意下达:
任命南洋水师提督黄龙为“征台大将军”,全权指挥收复台湾之役。
命郑森以“海军讲武堂见习参谋”身份,随军参赞军务,负责引导登陆部队。
命格物院保障所有新式武器弹药供应,并派遣技术小组随军,负责维护和指导使用。
命福建、广东等地,全力筹措粮草,征调民船,保障后勤。
帝国的利剑已然出鞘,目标直指东南海外——东宁(台湾别称)。
庞大的舰队开始在福建沿海集结,新式的“蛟龙艇”如同嗜血的鲨群,排列在码头上。陆军兵士们开始进行紧张的水陆协同和登陆作战演练。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将至的肃杀气息。
林宸站在海军衙门的露台上,远眺南方。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一场检验大明新政成果和新生代力量的决战。
宝岛归帆,已见桅杆之影。而这场跨越海峡的雷霆一击,必将再次震撼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