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风起青萍,旧邦新命

林宸站在天津机器制造局那根最高的铸铁烟囱下,耳中是蒸汽锤规律而沉重的轰鸣,鼻尖萦绕着煤炭燃烧与热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这气味,代表着力量,代表着新时代的脉搏。京通铁路已然贯通,“龙吟号”的汽笛声每日回荡在京畿平原,松江的布匹正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着旧有的市场格局……星火确已成燎原之势。

然而,作为掌舵者,林宸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烈火烹油般的景象之下,是愈发汹涌的暗流。工业的曙光固然耀眼,却也照亮了前路上更多、更复杂的荆棘。

一、 朝堂余波,道德之争

养心殿内,只有崇祯与林宸二人。香炉里龙涎香的青烟袅袅升起,却驱不散空气中那份微妙的凝重。

“爱卿,《新兴工矿业发展及从业人员安置疏导暂行条例》已明发天下,然反对之声,尤在耳畔啊。”崇祯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手指轻轻点着御案上几份新的奏疏,“你看看,江南几位致仕的老臣联名上书,言说‘机器轰鸣,工匠弃农,此乃舍本逐末,动摇国本’。更有甚者,将去岁北直隶的小范围时疫,也归咎于工坊聚集,污秽横流,致使天降灾殃。”

林宸微微躬身,神色不变:“陛下,此等言论,无非老生常谈。昔日漕运改海运,言官亦言‘废祖宗成法,必遭天谴’。然如今海运畅通,南粮北调,成本大减,何来天谴?工坊聚集,人口稠密,确有防疫之需,此乃管理问题,臣已责令顺天府及各地,制定《工坊卫生管理则例》,与疏导条例并行。至于舍本逐末……陛下,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强盛之国,必是工农商并举。若一味重农抑商,则如人跛足而行,何谈远略?”

崇祯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看着林宸:“爱卿之言,朕岂不知。然……人心似水,民动如烟。这些老臣,代表的是天下清议,是士林之心。他们的话,朕不能全然不听。”他话锋一转,“听闻格物院又有新物事出世?能瞬息传讯于千里之外?”

林宸心中一凛,知道皇帝的眼线无孔不入,电报机的事终究瞒不过。他坦然道:“回陛下,确有此事。乃小女林玥与格物院众人,依据电磁之理,偶得一小术,名曰‘电报’。目前仅能在格物院内短距传信,犹在完善之中,距离实用尚远。然此物若成,于军情传递、政令通达,确有奇效。”

“瞬息千里……此非人力,近乎鬼神矣。”崇祯喃喃道,眼中闪过一丝极复杂的情绪,有好奇,有渴望,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林卿,此等国之利器,务须谨慎,非朕亲旨,不可轻用,亦不可使外人窥探。”

“臣,谨遵圣谕。”林宸低头应道。他明白,崇祯这是在划下红线。电报这种能打破空间限制的技术,对皇权的冲击是颠覆性的,皇帝既想掌握,又本能地感到恐惧。

二、 林家后院,薪火相传

从宫中回来,林宸将林萧唤至书房。书房墙上,已挂上了一幅初步绘制的寰宇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墨迹标注着大明的疆域、已知的西夷国家、以及沙俄的大致范围。

“萧儿,你看。”林宸指着地图,“北疆,曹变蛟将军前出建立哨站,罗刹人暂时蛰伏;南洋,黄龙将军的袭扰策略卓有成效,西夷联合舰队已成疲师。然,树欲静而风不止。”

林萧沉稳地点点头,接口道:“父亲,苏先生刚从澳门传回消息,葡萄牙人对我们透露,英吉利的东印度公司船只,不仅在印度洋活动频繁,其商馆人员更是在积极学习日语,恐对日本有所图谋。而日本锁国日久,若被英吉利撬开缺口,于我大明东海,恐生肘腋之患。”

“看得不错。”林宸赞许地看着长子,“外部之敌,纵有万千,其形可见,其力可测。唯内部之弊,如附骨之疽,最为难缠。今日陛下虽支持新政,然清议之压力,旧臣之反弹,皆非空穴来风。我辈推行新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日后行事,需更注重策略,团结可团结之力,分化顽固之敌。譬如那《疏导条例》,不仅要执行,更要大力宣传其成效,让百姓看到好处,让中间派看到可行。”

“孩儿明白。”林萧郑重道,“近日已在《京报》上刊文,列举松江工坊吸纳流民、提升织工收入的实例,并邀请部分转变观念的士绅撰文,讲述投资新式工坊之利,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