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的压力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然而林宸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以更深的谋划、更坚定的意志,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寻找着破局的契机。他深知,被动防守只会坐以待毙,唯有主动出击,在危机中创造转机,方能引领帝国这艘巨轮冲出重围。
一、 朝堂破局,以退为进
面对日益尖锐的“权臣”、“利权集中”的指责,林宸做出了一个令所有对手愕然的决定。他主动上疏,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一个堪称“自削权柄”的方案:
“陛下,臣蒙天恩,身兼数职,常恐力有不逮,贻误国事。今北疆暂安,南洋初定,各项新政已入正轨。为更高效运转,臣恳请陛下:
其一,辞去‘铁路总局’督办大臣之职,荐举工部右侍郎陈文焕(非林宸核心圈,但精通算学工程,为人相对中立)接任,总局仍直接对陛下负责。
其二,‘远洋公司’虽为官督商办,然其利关乎国计,臣请陛下遴选内廷及户部干员,组成‘审计监理会’,常驻公司,稽核账目,参与重大决策。
其三,格物院虽为研技之所,然耗费亦巨,请陛下委派翰林院学士,定期巡视,了解进展,以昭透明。”
这一招以退为进,堪称精妙。林宸主动让出了部分看似关键的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监督权,既顺应了皇帝制衡的心理,也堵住了悠悠众口。他将“铁路总局”交给了技术官僚,确保了业务的专业延续;让内廷和户部监督“远洋公司”,看似被监视,实则将其更深地绑定在国家利益上,使其更难被轻易取缔;允许翰林院巡视格物院,则是将“奇技淫巧”摆在台面上,化暗处的攻击为明处的监督。
崇祯皇帝接到奏疏,先是惊愕,随即是深深的感慨与一丝放松。他欣赏林宸的“识大体”,也乐见其主动分权。“林爱卿公忠体国,实乃百官楷模!便依卿所奏!”他欣然批准,并顺势将自己信任的几名太监和官员安排进了新设立的监理岗位。
朝堂之上,那些原本摩拳擦掌准备继续弹劾的官员,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顿时失去了发力点。林宸通过这番“自我削弱”,非但没有动摇其根本(他依然掌控着内阁、兵部核心及格物院的技术方向),反而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和喘息空间。
二、 军事布局,未雨绸缪
政治上的压力稍缓,林宸立刻将精力投向更紧迫的军事威胁。
针对沙俄与准噶尔可能的勾结,他给卢象升和曹变蛟去信,指示新的方略:“西线以防为主,东线以进为守。命卢象升于宣大、甘肃一线,加固城防,多储粮秣,广布眼线,密切监视准噶尔动向,并加强与漠南蒙古各部的联络,许以重利,使其为我屏障。曹变蛟部在黑龙江流域,则需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派出精干小部队,携带新式装备,向北探索,建立前沿哨站,绘制详细地图,遇小股罗刹人格杀勿论,遇其据点则相机拔除,务必将实际控制线向北推进,挤压其生存空间,使其难以与西线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