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宸听着众将议论,目光深邃。他深知,攻打盛京,已非单纯的军事问题,更是政治、心理、乃至国力的全面较量。
“盛京,必须打!但怎么打,有讲究。”林宸缓缓开口,“皇太极已是强弩之末,但其八旗根基犹在,逼得太急,反而会激发其死战之心。”
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构想:
“其一,围而不死。大军合围盛京,但留出北面缺口,施加压力,却不急于立刻发动总攻。此乃‘围师必阙’之理,给其一线生机,亦可动摇其死守决心。”
“其二,攻心为上。加大对城内的宣传,宣扬我军只惩首恶、善待降俘、安置百姓之政策。将被俘的八旗贵族(非核心)家眷信息,设法送入城中,扰乱其心。”
“其三,断其外援。令西路军加大对蒙古各部的压力,使其不敢轻易来援。同时,严密监视北方,防止任何未知势力介入。”
“其四,科技压顶。将所有重型火炮,尤其是新式长管炮和剩余的‘轰天药’,全部调集至盛京城下!我们要的,不是蚁附攻城,而是用绝对的火力,摧垮其城墙,碾碎其意志!”
这是一个综合了军事压力、心理瓦解、外交孤立和技术优势的全方位打击方案。
三、 朝堂波澜,功高难赏
盛京被围的捷报传回京师,引发的震动远超以往。收复辽东故都,这是自万历末年辽事败坏以来,无数大明君臣梦寐以求却遥不可及的功业!如今,竟真的要实现了!
崇祯皇帝在狂喜之后,陷入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心境。他对着心腹太监,半是兴奋半是忧虑地感叹:“林爱卿……真乃不世出之奇才!竟真能……竟真能打到盛京城下!朕……朕该如何赏他?”
那太监低眉顺眼,小心翼翼地道:“皇爷,镇国公已是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此番若再克盛京,擒杀皇太极……这功劳,怕是……唯有裂土封王,或可酬其功……”
“裂土封王?”崇祯瞳孔微缩,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如同重锤,敲打在他内心最敏感的地方。太祖祖训,异姓不得封王!可林宸之功,确实已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一股难以言喻的忌惮与寒意,悄然滋生。
与此同时,朝中那些潜藏的、对林宸又恨又怕的势力,也开始了最后的、更为隐秘的运作。他们不再明着反对北伐,反而大肆宣扬林宸的功绩,甚至有人开始“不经意”地提及“陈桥旧事”、“黄袍加身”之类的典故,试图在皇帝心中埋下更深的猜忌种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