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新政深耕,万象更新

江南核心顽固势力的覆灭,如同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窗,新鲜空气得以涌入。林宸并未沉醉于这场胜利,他深知,打破旧世界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一片狼藉中建立起稳固的新秩序,才是真正的考验。他的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教育根基与更广阔的帝国边疆。

一、 朝堂新争,文教之本

这一日的朝会,议题聚焦于即将到来的科举。虽然实学科目已增设,但传统的八股取士仍是主流,且占据着绝大多数录取名额。

一位以理学正宗自居的翰林学士出列,神情肃穆:“陛下!今岁秋闱在即,臣闻各地生员,因新增所谓‘实学’,竟有荒废经义,专攻奇巧之辈!长此以往,圣学不彰,人心沦丧!臣恳请陛下,明发谕旨,重申经义为本,实学为末,引导士子回归正道,勿要本末倒置!”

此议得到了不少传统理学官员的附和。他们无法在田亩、漕运等实务上直接反对林宸,便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科举这个“抡才大典”上,守住最后的堡垒,遏制“实学”的势头。

林宸静听完毕,缓缓出列,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

“王学士忧心‘圣学不彰’,其心可嘉。”他先礼后兵,随即话锋一转,言辞如刀,“然,本阁有一事不明,想请教王学士。请问,当年阳明先生(王守仁)倡‘心即理’、‘知行合一’,与朱子之学颇有不同,当时是否也被视作‘异端’,‘动摇根本’?”

王学士一愣,脸色微变:“这……先贤之学,博大精深,岂可妄加评议……”

林宸不给他搪塞的机会,步步紧逼:“后世证明,阳明心学亦是我儒学一脉,启迪无数仁人志士!可见学问之道,贵在求真,贵在经世致用,而非固守一家一言之藩篱!如今国难当头,需的是能算清粮饷、能造出利炮、能治理河道、能明断讼狱的实干之才!若只知空谈‘心性’、皓首穷经,于国何益?于民何益?!”

他声音陡然提高,目光扫过那些保守派官员:“尔等口口声声‘圣学’、‘正道’,请问,当虏骑叩关,是尔等的‘经义’能退敌,还是流民遍地时,是尔等的‘心性’能产出一粒粮食?!若不能,又凭什么占据着科举主流,阻塞寒门学子凭借实学晋身、报效国家之路?!这究竟是维护‘圣学’,还是维护尔等赖以安身立命的特权壁垒?!”

这一连串质问,如同重锤,敲打在保守派的心头。林宸再次将争论从抽象的“义理”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站在国家需求与公平正义的制高点上,让他们无从辩驳。

崇祯皇帝听着,深以为然。他受够了官员的无能,迫切希望看到改变。“林爱卿所言,方是正理!科举取士,当以实用为先!传旨:今岁秋闱,实学科目录取名额,增加一倍!各地官学,需加强实学教导,不得偏废!”

二、 江南深耕,恩威并济

江南,苏州。

陆、顾等家族的覆灭,带来了巨大的震慑效应,但并未带来立刻的归心。许多中小士绅和地方官员,依旧处于观望和惶恐之中。

苏明远与沈廷扬按照林宸的指示,开始了细致入微的“深耕”工作。

苏州府衙,苏明远召集了本地尚未被牵连、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士绅。

“诸位,”苏明远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陆、顾之事,乃其咎由自取,对抗国法,罪有应得。朝廷新政,非为与江南士绅为敌,乃为涤荡污浊,共谋富强。”

他取出一份文书:“此乃《鼓励工商、兴修水利章程》。朝廷有意,在清丈田亩、厘清税赋之后,将部分新增税收,用于补贴兴办新式工坊、改良农具、疏浚河道。凡有志于此者,可向府衙申报,经核查,可获低息官贷,乃至税收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