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暗流涌动,各显神通

崇祯的旨意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冷水,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朝局更加微妙。林宸一派虽心有不甘,但圣意难违,只能暂时按下水师扩建之事,将精力集中在巩固现有成果上。

登州和天津的市舶司在官方力量的支持下,贸易量稳步提升。陈永华展现出出色的管理才能,将市舶司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吸引了越来越多原本观望的商人前来贸易。来自南洋的香料、象牙、珍珠,日本的倭刀、扇子,乃至少量通过澳门流入的西洋钟表、望远镜,开始出现在北方的市场上。虽然规模远不及郑芝龙控制的走私贸易,但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神机新军的训练也未曾松懈。林宸借着厦门湾海战中火器表现突出的由头,奏请扩大神机新军规模,并加强对京营其他部队的火器操练。这一次,崇祯准奏了。毕竟,陆上防务是根本,加强京营战力符合皇帝的心意。

然而,周延儒一派并未闲着。正面强攻不成,他们便采取了更隐蔽的策略。

这一日,几位与周延儒交好的江南籍官员设宴,邀请了不少在京城颇有影响力的士绅和清流文人。酒过三巡,话题便引到了开海之事上。

一位白发老儒摇头晃脑地叹道:“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如今朝廷竟公然鼓励商贾逐利,与民争利,长此以往,恐礼崩乐坏,国将不国啊!”

另一位官员接口道:“刘老所言极是!《大学》有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重利轻义,非治国之道。况且,这海贸之利,尽入商贾与某些……咳咳,权贵之手,于国何益?于民何益?”他话中暗指林宸等人从中牟利。

席间顿时议论纷纷,大多是对开海政策的质疑和抨击。这些言论通过士林清议的渠道传播开来,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开海的舆论浪潮。

与此同时,在东南,郑芝龙在接到崇祯“既往不咎”的旨意后,表面上解除了对月港的封锁,允许朝廷市舶司运作,但暗地里的小动作却从未停止。

月港市舶司内,陈永华正为一批即将运往日本的生丝办理手续,一名税吏匆匆跑来,面带难色:“陈大人,不好了!我们定好的船队,突然有好几家船行说船只破损,无法出航了!”

陈永华眉头一皱:“是哪几家?”

税吏报了几个名字,都是与郑家关系密切的船行。

“哼,又是郑芝龙搞的鬼!”陈永华冷哼一声。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郑芝龙利用其在东南航运界的垄断地位,暗中胁迫船行,阻碍朝廷组织的贸易。

“大人,还有更麻烦的。”另一名负责核查货物的吏员也跑来禀报,“我们刚从南洋进来的那批胡椒和檀香,在码头被一群‘渔民’围住了,说我们的船撞坏了他们的渔网,索要巨额赔偿,不给就不让卸货!”

陈永华走到窗边,看向码头,果然见到一群彪形大汉围住了市舶司的货船,吵吵嚷嚷。他心中明镜似的,这又是郑芝龙唆使地方泼皮无赖前来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