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既表明了支持袁绍盟主地位的态度,又保持了谦逊和独立,将皮球踢回给袁绍,同时展现了积极参与的姿态,赢得了在座不少人的好感。

袁绍闻言大喜,他就需要刘隆这样有实力又“懂事”的诸侯支持,连忙举杯回应:“贤弟深明大义!有贤弟相助,何愁董卓不灭!来,满饮此杯!”

宴会气氛再度热烈起来。随后,袁绍主持商议联军编制与粮草分配事宜。刘隆带来的六千精锐,被编为一路,独立成营,位于联军大营西侧,靠近水源,位置尚可。粮草则由联军统一调配,但刘隆自带了部分军粮,并未完全依赖联军供给,这也体现了他的谨慎。

会后,刘隆回到自家大营,立即召集核心人员议事。

“观今日之会,联军虽众,然心志不齐,袁绍非雄主,恐难有作为。”刘隆总结道。

“主公明见。”法正道,“然我军既来,便不能空手而归。当借此机会,历练士卒,扬我军威,并结交天下豪杰。曹操、孙坚(此时正从长沙赶来)等,皆可留意。”

赵云道:“云观联军各部,良莠不齐,军纪涣散者众。我军当严守营规,秋毫无犯,以正视听。”

“子龙所言极是。”刘隆赞许道,“传令下去,我军将士,不得骚扰百姓,不得与其他诸侯部众冲突,违令者斩!同时,多派哨探,密切关注虎牢关董卓军动向,及联军各部情况。”

接下来的几日,刘隆一面安顿军队,整饬营寨,一面在郭嘉、戏志才的建议下,主动拜访了曹操、鲍信等态度较为积极的诸侯,纵论天下大势,交流用兵心得,建立了初步的私人友谊。尤其是与曹操,几次交谈下来,双方都对彼此的见识和才能暗自佩服。

与此同时,刘隆军的严明军纪和精锐装备,也给联军其他部队留下了深刻印象,益州军的威名,渐渐在联军中传播开来。

然而,联军主力在袁绍的指挥下,却进展缓慢。各路诸侯互相观望,谁也不愿率先与董卓精锐硬碰硬,除了曹操、孙坚等部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前哨战外,大军始终顿兵于酸枣、荥阳一带,与董卓军隔关对峙。

时间一天天过去,寒冬愈发凛冽,联军粮草消耗巨大,锐气渐失。刘隆冷眼旁观,心知这场讨董之战,恐怕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这场注定虎头蛇尾的联盟中,为益州争取最大的利益,并为自己的下一步棋,做好准备。

酸枣会盟,群雄齐聚,却似乎已预示了某种无奈的结局。而刘隆的中原之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