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

就这样,白日里或接待乡邻,或去私塾讲课,晚间则在一灯如豆下温习经史子集,或与家人围坐闲话,共享天伦, 日子平静而充实。但这种平静,并非安逸。陈彦知道,院试的荣耀只是起点,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未来的路还很长,乡试、会试、殿试,一关比一关难,学问之道,更是浩如烟海,永无止境。他享受着这份难得的亲情温暖,内心却已在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几日后, 陈彦备了些母亲张桂娘精心准备的乡土特产——自家做的腊肠、晒干的蘑菇、还有给师母的一块绣工精致的帕子,前往镇上赵文渊先生府上拜见。

师母见到陈彦,十分欢喜,拉着他嘘寒问暖,直说他瘦了,要给他好好补补,又张罗着丫鬟端上精致的点心和热茶。稍坐片刻,闲聊了些家常后,陈彦便来到书房,拜见赵文渊先生。

书房内,檀香袅袅,书架林立,充满了书香气息。赵文渊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正临摹着一幅字帖,见陈彦进来,便放下笔,示意他坐下。他看着眼前沉稳有度、目光清澈的弟子,眼中满是欣慰。亲手斟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缓缓问道:“彦儿,院试已过,秀才功名已得,可谓初入门径。对于日后学业,你有何打算?是留在县学或府学进修,还是另有想法?”

陈彦正襟危坐,双手接过茶杯,恭敬答道:“回先生,学生正想请教先生。如今虽侥幸得中,但学问之道,如瀚海无涯,学生近日温书,愈感自身浅薄,如井底之蛙。县学府学,固然是正途,但学生欲寻一良师益友汇聚、学术氛围浓厚之所,继续深造,以求开阔眼界,增长真才实学。不知先生有何指点?”

小主,

赵文渊点点头,对弟子的清醒认知和进取之心颇为满意。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开口道:“你所言极是,安于现状,则难有寸进。清河县乃至江陵府,学问深厚者固然有之,但若论治学氛围、名师荟萃、藏书之富、交流之广,则首推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陈彦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亮光。他自然知道这座坐落于长沙岳麓山下、名扬天下的千年学府,乃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历史上名儒辈出,素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誉。

“不错。”赵文渊肯定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向往,“岳麓书院当代山长欧阳文敬公,乃当世大儒,学问精深,尤精经史,德行高尚,为人师表。其下更汇聚了诸多在经学、理学、词章、乃至天文地理方面各有专精的博学鸿儒任教。书院学风严谨,鼓励争鸣,每月有讲会,学子可质疑问难,与师友切磋砥砺。其藏书楼‘御书楼’,更是收藏了无数珍本秘籍,乃读书人之宝库。于你而言,府学官样文章,恐已不足餍足你求学之渴。唯有岳麓这等学术圣地,方能让你如鱼得水,博采众长,更上一层楼。”

他顿了顿,看着陈彦眼中燃起的火焰,语气更加笃定:“以你如今‘小三元’之才名与扎实根基,通过岳麓书院的入院考核,当非难事。修远此次亦中秀才,我意让他与你同往,彼此有个照应,亦可互相砥砺,共求进步。”

陈彦听罢,心中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在眼前打开。岳麓书院,确实是更为理想的求学之所。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深深一揖,语气坚定:“先生高见,学生茅塞顿开。岳麓书院确是学生心向往之的学术圣地,学生愿往!定不负先生期望,努力向学!”

“好!”赵文渊抚掌微笑,眼中满是期许,“既然如此,你便回家稍作准备,与家人好好团聚几日。十日后,你与修远一同启程,前往长沙府。路途遥远,你们需早做打算,盘缠衣物,都要备齐。”

“多谢先生成全!学生这就回去准备。”陈彦再次拜谢,心中既充满对未来的期待,也涌起对家乡亲人的不舍。

定下了前行的大计,陈彦告辞出来。走在回村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这一次远行,将告别熟悉的乡土,开启他求学之路的新篇章。而岳麓书院,那座千年学府,将是他下一个需要攀登和征服的高峰。前方的挑战更多,但机遇也更大。一股豪情,在他胸中激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