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学政抵江定院试 策论艰深引众议

“诸位可曾听说?三年前,胡大人主持江淮府的院试,出的策问题乃是‘论边镇粮饷筹措与士卒抚恤之策’,那可是涉及兵事、粮秣、财政的棘手难题!据说当时江淮府的府案首,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却因对策空泛,言之无物,差点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因为其经义功底实在太扎实,才勉强吊车尾通过!”

“竟有此事?这可如何是好?我等寒窗苦读,于经史子集或有些心得,可这实务策论……尤其是胡大人出的这种难题,实在是心中无底啊!”

“唉,谁说不是呢!看来这次院试,策问这一关,怕是难过啊!得赶紧再多看看邸报,琢磨一下近年的灾荒奏议才行……”

这些议论声,自然也传到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赵修远耳中。他越听越是心慌,手中的书卷几乎要拿捏不住,脸色也微微发白。他忍不住放下书,快步走到陈彦身边,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师弟!你……你可听到了?这位胡学政,果然名不虚传……出题竟如此刁钻苛刻!连府案首都险些落榜,我……我等寻常学子,岂不是……岂不是希望渺茫?”他的眼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名落孙山的惨淡景象。

陈彦放下手中的《资治通鉴》,抬起头,看到师兄如此失态,心中了然。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先给赵修远倒了一杯温茶,推到他面前,语气平和地说:“师兄,先喝口茶,定定神。”

待赵修远接过茶杯,勉强喝了一口,气息稍平后,陈彦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清晰:“师兄,你的担忧,我明白。胡学政重实务,出题艰深,确是事实。但凡事皆有两面,危机之中,亦藏有机遇。”

他顿了顿,见赵修远认真在听,便继续分析道:“其一,正因其标准明确——厌虚文,重实学。这反而比那些喜好浮华辞藻、标准飘忽的考官更容易把握。我等只需紧扣‘务实’二字,文章力求言之有物,逻辑清晰,对策切实可行,便已契合其意。反之,那些只会堆砌辞藻、无病呻吟的文章,在此等学政面前,反而无所遁形。”

“其二,”陈彦目光坚定地看着赵修远,“师兄岂可妄自菲薄?你跟随先生学习多年,经史根基扎实,近来先生重点教导的策论时务,你我更是朝夕研读,从未懈怠,我们都曾仔细揣摩。只要静下心来,将这些平日所学,结合题目情境,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何愁无话可说?何愁对策空泛?”

陈彦的语气充满了鼓励:“师兄,你且想想,那江淮府的案首,或许正是败在平日只重诗文华彩,忽于实务积累,故而临场失措。而我师兄弟二人,有先生悉心指导,早已未雨绸缪,在此道上下了苦功。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此时更应坚定信心,扬长避短,岂能先自乱阵脚?”

听到陈彦这番条分缕析、有理有据的安慰,赵修远眼中的慌乱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清明和思索。

陈彦见师兄情绪稳定下来,趁热打铁道:“正是如此。师兄,此刻恐慌无益,反而消耗心神。不若你我将先生近日重点讲解的荒政典籍,再静心梳理一遍,互相考较,模拟破题。将已知的化为己用,方是应对之道。我相信,以师兄之才学,只要沉着应对,定能写出让学政眼前一亮的文章。”

赵修远被陈彦的信心所感染,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师弟所言极是!是为兄一时被传言所惑,失了方寸。多谢师弟点醒!对,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们这就去温书!”

看着赵修远重拾斗志,陈彦微微一笑。然而,他心中清楚,胡平这道策问题,绝非简单套用书本知识就能应对,更需要独立的思考和恰当的发挥。一股无形的压力,依然笼罩在所有听闻此事的考生心头。院试这一关,注定不会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