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小型生态圈的创世实验

左臂的晶体纹路已经不再蔓延,但整条手臂像被冻住一样,没有知觉。我靠在操作台边,右手握着终端笔,把昨晚设计的环形缓冲层图纸调出来。屏幕上的结构很简单,一圈轻质合金包裹神经接口位置,内部嵌着阻尼材料,用来吸收能量震荡。

赵明坐在另一台终端前,手指放在键盘上,动作很慢。他的脸色比刚才更差,额头有冷汗往下流。他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可以开始。

我把晶体样本从密封箱里取出来,放进共振平台中央。设备还连着电源线,老周砍断的那截导管已经被临时接上,电流信号不稳定,偶尔跳一下红灯。我重新设定了程序模式,改为被动牵引,不让自己的零域直接输出高频能量,而是让它去捕捉晶体的自然脉冲。

“准备好了。”我说。

赵明按下启动键。

我闭上眼,启动零域。这一次不是为了构建建筑,也不是为了防御或传导,而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我在脑子里拆解设计图,分成三层:最外层是透明的能量罩,用来隔绝外部干扰;中层是水循环管网,模拟地下渗透和蒸发过程;内层是土壤基质与气流通道,提供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

第一阶段,先建外壳。

我将零域的能量集中在平台上方,慢慢拉出一道弧线。蓝色光痕在空中凝固,像是玻璃熔液缓缓延展。十秒后,半球形的罩体成型,表面光滑,能映出实验室的灯光。

第二阶段,注入水分和空气。

我从储水罐里引出一小股液体,用零域控制它分裂成微小粒子,均匀分布在罩体内壁。这些水珠开始凝结,顺着曲面滑落,在底部形成浅层积水。同时,我调动通风系统的残余气流,让它们进入罩内,形成初步的空气循环。

第三阶段,光照模拟。

晶体本身有规律地闪烁,我把它的频率转化为光能输出,通过零域在顶部生成一圈环形光源。亮度不高,但足够维持低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后一道光弧闭合时,整个生态圈完成了。

直径十米的球形空间安静地立在那里。

然后,风起来了。

很轻微,像是有人在远处呼吸。水汽从顶部凝结,滴落到土壤层。一株移植进来的苔藓原本干枯蜷缩,现在一点点舒展开来,颜色由灰褐转为深绿。

“大气含氧量……”赵明盯着监测屏,声音变了,“正在上升。温度稳定在二十二度,湿度百分之六十八。这不是模拟,是真实的生态反应。”

我没有动,继续维持零域连接。身体开始发沉,胸口闷得厉害,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往骨头缝里钻。但我不能断开,至少现在不能。

生态圈还在运行。

这是第一次,零域不只是造出一栋房子、一面墙,而是真正创造出一个能自我维持的小世界。哪怕只有十米,哪怕只有一株苔藓活着,它也是活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