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压力暂时减轻,但军事训练并未松懈,反而进入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阶段。
陈锋利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对护卫队和民兵自卫军进行了全面的整编与强化训练。新兵们不再仅仅练习队列和基础射击,而是开始接受更复杂的小队战术、野外生存、工事构筑乃至基础的文化课程教育。从“鹰巢”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教训,被迅速转化为训练教材。
老兵们,尤其是参与过“鹰巢”行动的“狼群”和“利刃”成员(伤势痊愈者),成为了最宝贵的教官资源。他们的实战经验,在训练场上化为一次次贴近真实的对抗演练,将铁与血的教训,烙印在新一代士兵的心中。
军事学院的构想被提上日程,旨在培养具备指挥才能和专业军事素养的军官团,而不仅仅是依靠勇猛的战士。
四、 希望的新芽:民生与教育
随着物资的逐渐充裕和安全感的提升,堡垒内部的民生面貌也发生了显着变化。
由李秀娟主导的后勤部门,开始着手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统一的居住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虽然依旧简朴,但更加整洁坚固。公共浴室、洗衣房等设施被建立起来,基础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陈雪推动建立的学堂,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孩子们需要上学,大量在末世中失去教育机会的成年人,也在夜校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和生存技能。吴教授、苏婉等各领域的专家不时前来授课,播撒着文明复苏的种子。
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型市集开始在堡垒内固定的区域出现,人们用自己多余的物品或贡献点,交换所需。虽然交易规模很小,却象征着一种超越生存必需的社会活力与信任,正在悄然复苏。
五、 无形的基石:凝聚力
或许,这段和平时期带来的最宝贵财富,并非物质的积累,而是那空前的内部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