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状态下的“方舟”,如同潜入深海的巨鲸,收敛了一切可能外泄的光与声。对外通讯降至最低限度,只保留最基础的被动信号接收;陈默的空间穿梭能力被严格限制,非生死攸关,绝不再动用。堡垒内部,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前的压抑宁静,每个人的心头都仿佛压着一块巨石,既有对“净世会”未知威胁的忌惮,也有对物资储备尚未完全就绪的焦虑。
然而,生存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最后一道防线的构筑,绝不能因外部的威胁而彻底停滞。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任何道理和秩序都是脆弱的。陈默深知,在即将到来的、弱肉强食的末世里,能够守护这满仓物资和家人的,除了坚固的堡垒,更要有足以让任何觊觎者胆寒的武力。
“外部压力越大,内部的拳头越要硬。”陈默在家庭会议上,目光扫过每一位家人,“药品库已初步成型,接下来,是时候打开‘武器之路’了。在我们还能相对‘合法’地获取时,必须完成基础武备的积累。”
陈建国沉稳点头:“没错。末世之中,怀璧其罪。我们没有林凡那样的‘战斗系统’,也没有‘净世会’可能掌握的黑科技,我们能依靠的,就是提前准备、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
武器的获取,比食物和药品更加敏感和危险,尤其是在国内。大规模的、制式化的热武器想都不要想,那无异于自寻死路。陈默制定的“武器之路”,分为清晰的国内与国际两步。而国内部分,核心在于“合法”、“隐蔽”与“实用”。
负责这一块的,是拥有军方背景和渠道的陈锋。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军人的严谨。“国内部分,主要目标是获取高质量冷兵器、防护装备、部分受管制程度较低的远程武器及其配件,以及尽可能多的训练消耗品。”
行动在高度保密和分散化的情况下展开。陈锋动用了前世记忆中以及今生通过父亲老战友张叔建立起来的所有可靠渠道,这些渠道彼此独立,互不知情,将风险降至最低。
第一批送达秘密中转点的,是冷兵器的精华。
并非市面上那些华而不实的工艺品,而是真正出自名家之手或正规军工企业生产的杀人利器。
数十把采用高碳钢、精心锻造热处理的开山刀,刀身厚重,刃口锋利,兼具劈砍的威力和一定的耐用性。它们被油纸包裹,装在不起眼的木箱里,由陈默通过极短距离、几乎不产生空间波动的闪烁,分批运回。
同样数量的战术匕首,尺寸更小,更适合近身格斗和日常 utility 使用,钢材和工艺同样顶尖。
还有多功能工兵铲,既是工具,在必要时也是可怕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