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倒计时如同悬在头顶的冰冷铡刀,将38天后的午夜零时标记为一个可能的天堑。养殖层的生机与指挥中心破译出的残酷信息,形成了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奇异图景。陈家人深知,无论外界风暴如何,维系“方舟”长期运转的根基,在于海量、有序、可持续的物资储备。“仓储区规划”作为物资储备的顶层设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瞬间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原有的物资堆放,多是随到随放,略显杂乱,只能算是“仓库”,而非“仓储系统”。面对未来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久的封闭生存,以及应对各种极端情况的物资需求,一个科学、高效、智能的仓储体系至关重要。
规划会议在指挥中心紧急召开,气氛凝重。
“我们的仓储区,不能只是一个堆东西的地方。”陈默开门见山,手指在中央大屏上调出“方舟”的三维结构图,聚焦于那片预留的、规模庞大的仓储区域。“它必须是一个具备快速响应、精准定位、动态管理、安全冗余能力的战略物资枢纽。”
陈浩负责技术架构。他提出了一个分层、分类、分权限的仓储管理方案:
· 按物资属性分层:
· 战略储备层:位于仓储区最核心、最安全的位置,存储的是关乎生存根本、不可再生或极难补充的物资。如:武器弹药核心部件、顶级医疗设备和稀缺药品、能源核心(如备份的燃料电池、特殊核素)、种质资源库、以及关键的技术资料和数据库备份。此层 access 权限最高,仅限核心成员。
· 长期消耗层:存储可长期保存的基础生存物资。如:密封包装的粮食、食用油、食盐、糖、压缩干粮、罐头、瓶装水、基础建材、标准燃料等。存量巨大,消耗缓慢,需要定期轮换。
· 日常流转层:存储日常消耗品和易损件。如:日常工具、照明设备、个人卫生用品、常见药品、服装、以及种植层和养殖层所需的饲料、营养液等。流转速度快,需要高效的出入库管理。
· 按物资功能分区:
· 明确划分出食品库、药品库、武器库、能源库、工具设备库、服装被服库、文献资料库等。每个大区内部再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 智能化管理:
· 为所有重要物资单元(箱、件、托牌)粘贴RFID电子标签。
· 在仓储区内部署自动扫描识别系统和无人机/机器人巡检盘点系统。